智慧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题干中某社区积极引入特定APP,目的是通过这个APP搭建起群众与社区沟通的便捷通道,让居民通过手机操作,便能反馈生活难题、提出社区发展建议等,这也是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重要途径。
然而,部分群众反馈,如今办公室的门都敲不开了,一方面,说的是当前我们基层在推进为民服务解难题过程中,部分基层工作者舍本逐末,一味的贪大求洋,搞新花样,并没有从根本上树牢为民服务理念,群众办事连门都没有,更何况解决问题呢。另一方面,是观念偏差,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过度依赖APP,错误地认为有了线上渠道,线下沟通便不再重要,从而忽视了与群众的直接互动,将办公室的门“关上”,导致群众有苦无处诉。
而一些信息通过APP反映之后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这不仅背离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初衷,更让群众对社区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大打折扣,对群众而言,长期得不到回应,会极大挫伤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破坏社区与群众之间本应紧密的信任纽带。究其原因:一是机制缺失,APP反馈信息的处理流程缺乏规范与监督。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信息从接收、转办、处理到反馈,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延误或推诿现象,使得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自然就石沉大海。二是技术短板,APP本身可能存在功能不完善的情况,如信息筛选、分类不智能,导致重要信息被淹没在海量数据中,社区工作人员难以快速识别与处理,降低了工作效率。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痛定思痛,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一要“转观念”。社区工作人员应深刻认识到,APP只是工具,而非取代线下沟通的“终结者”。要重新敞开办公室的大门,定期开展线下接待日活动,主动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倾听群众的心声,让群众感受到社区的温度,重建面对面交流的桥梁。
二要“建机制”。建立健全APP信息处理闭环机制。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的办理时限,如收到信息24小时内必须进行初步回应,简单问题3个工作日内解决并反馈,复杂问题一周内给出处理方案并持续跟进。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信息处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工作人员严肃问责。
三要“促互动”。在APP中增加互动板块,除了问题反馈,还可以设置社区论坛、话题讨论等功能。鼓励群众分享生活经验、提出创意想法,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讨论,营造良好的社区交流氛围。同时,定期开展APP使用培训活动,提高群众对APP功能的熟悉程度,让APP更好地服务群众。
会议纪要是传递会议精神、明确工作方向、推动决策落地的重要载体,尤其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其印发的会议纪要对各部门后续工作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如果因为记录设备故障导致纪要缺失或失真,可能造成政策理解偏差、工作推进脱节,甚至影响专家意见的有效转化。因此,在突发状况下快速补救、确保纪要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我会做好以下补救措施。
第一,快速启动复盘机制,多方收集原始信息。立即联系参会的核心人员开展“紧急复盘”,优先覆盖三类群体:一是单位内部的会议组织者、主持人及分管领导,他们对会议议程、核心议题及决策方向掌握全面;二是参与发言的专家代表,可通过电话或微信逐一沟通,请其回顾主要观点、建议内容及论证逻辑;三是各部门参会人员,收集其现场手写笔记、手机备忘录等碎片化记录。为提高效率,可建立临时工作群,要求相关人员在2小时内提交书面回忆材料,明确标注“确定性内容”与“模糊性内容”,为后续整合奠定基础。
第二,分层交叉验证,确保内容真实准确。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多层级核验,比如第一级由会议组织者梳理框架,分类整合,形成初稿;第二级邀请3-5名关键参会者(如专家代表、部门负责人)进行交叉核对,重点验证专家建议的具体表述、数据引用及争议点,对模糊内容通过二次沟通补充细节;第三级由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结合其对会议目标的把握,修正逻辑偏差,确保纪要与会议初衷一致。
第三,规范发布流程,附加补充说明。完成纪要初稿后,按常规审批程序报送签发,同时在文件末尾增加“特别说明”:“因会议记录设备突发故障,本纪要基于参会人员回忆整理,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敬请以各部门留存的现场笔记为准,如有疑问可联系xx部门复核”。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