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史志馆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研讨发言(生态文明思想)
2025-08-17 10:30:05 679

 

 

尊敬的XX馆长,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在中心组学习会上,围绕《生态文明文选》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个人的、不一定成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我在近期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思想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坦白说,在系统学习《文选》之前,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概念和日常的感知上。我知道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看得到我们身边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但对于其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严密逻辑体系,认识是比较模糊和零散的。通过这次专题学习,特别是对《文选》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研读,我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思想冲击和认知升维。这不仅是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汇编,更是一部充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是一份指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宣言”。

一、从“八个坚持”中感悟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中的“八个坚持”。这八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条款,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共同构筑起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

比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句话将生态提升到了文明存续的根本高度。它让我跳出“就环保谈环保”的局限,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宏大视野去思考。历史上,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的衰落,无不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保护生态,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更是在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夯实根基,是在履行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再如,“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充满了温暖的人民情怀。它告诉我们,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同于其他公共产品,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是任何人都需要、谁也离不开的,是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尺。这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为这背后,是最深沉的民生关怀,是最质朴的人民立场。

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式。它要求我们不能再孤立地看待一座山、一条河,而是要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统筹治理。一座矿山的修复,可能会影响到下游的水质;一片草原的退化,可能会加剧远方的沙尘。这种“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规律,更是一种高超的治理智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具备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这对于我们档案史志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