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当前,城市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我深刻认识到这次会议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会议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辉煌成就,科学部署了未来城市工作的战略任务,特别是的重要讲话,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接下来,我将结合社会工作部职责,围绕学习体会、具体部署和落实举措三方面,进行交流汇报。
一、深刻把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化城市工作提供了总依据、总方向。此次会议科学分析了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系统谋划了城市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社会工作领域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从理论体系、实践要求和未来趋向三个维度深化认识,确保学习不跑偏、领会不走样。特别是,会议精神明确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主线和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历史成就重积累:D的全面领导固本强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面回顾了D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升级,更是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正如指出:“D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城市工作中,D的领导确保了方向、战略定力和治理效能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D中央通过完善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和责任压实,实现了城市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例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化,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城市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D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分析,D的领导还体现在政策执行力和组织动员力上,各级D组织成为城市发展的坚强堡垒,通过D建引领基层治理,确保了各项决策落地生根、惠及民生。因此,我们要强化担当,牢牢把握D的领导这个“根”和“魂”,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这一根本原则,推动社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筑牢城市治理的基石。
(二)总体要求明方向: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航程。会议确立的总体要求,核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不仅是指导原则,更是价值导向。反复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作为社会工作部部长,我深切体会到这一要求对城市治理的时代意义。在总体要求框架下,城市发展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六维目标,这与社会工作紧密关联:创新驱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宜居环境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美丽生态涵养社区文化底蕴;韧性安全应对突发事件挑战;文明素养培育市民道德风尚;智慧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升级。深入阐述,这一理念强调内涵式发展主线,即从“量”转向“质”,从“形”转向“魂”,要求我们优化存量空间、提升服务品质,而非盲目扩张规模。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兜底民生、化解矛盾、激活社区,这与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如公共服务提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高度契合。例如,提升宜居水平需聚焦民生短板,社会工作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弱势群体帮扶等举措,切实将人民需求转化为政策红利。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城市政策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将抽象理念具象为可操作路径。
(三)形势变化应主动:内涵发展转型提质增效。当前,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效阶段,这是对国情市情的精准判断,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深刻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为社会工作领导者,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深刻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会议明确“五转”趋势: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向集约高效、发展动力转向特色创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投入、工作方法转向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是城市治理的关键单元,需在“五转”中发挥枢纽作用。第一,以人为本要求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社工队伍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第二,集约高效需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社区微更新、共享空间打造,实现小投入大产出。第三,特色创新强调因地制宜,社会工作需结合地域文化,培育如睦邻节、协商议事等品牌项目。第四,治理投入指向资金人才倾斜,社工站建设、志愿者体系完善是当务之急。第五,统筹协调要求跨部门联动,社会工作部与住建、应急等部门协同推进“一网统管”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策略调整,更是理念升华——城市不再是机械体,而是有机生命体,社会工作需强化整体观、系统观。
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社会工作部署
要求:“城市工作要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为我们部署工作提供了总方针。此次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的七大重点任务,社会工作需重点呼应宜居、文明、韧性、智慧四个方面。特别要聚焦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安全保障和技术应用,以精准施策回应城市现代化需求。
(一)宜居社区提品质:优化服务增进民生福祉。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在会议上指出:“公共服务水平决定城市温度。”我们将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全周期生活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服务供需对接,兜底基本民生保障。健全社区需求调查机制,针对“一老一小”、残障群体等特殊对象,建立精准帮扶数据库;创新“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确保服务触达零死角;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建设,推动服务由“供方主导”转向“需方主导”,切实解决服务不均问题。二是提升设施功能水平,打造活力共享空间。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理念,优化社区中心布局,发展嵌入式养老驿站、托育中心;盘活闲置物业资源,改造为邻里活动室、健身广场;严格监督公共设施维护,定期评估使用效率,实现公共空间普惠共享、可持续运营。三是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凝聚社会共建合力。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原则,完善居民协商议事平台,推广“小事楼道议、大事社区决”模式;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购买服务绩效考评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闭环管理,确保民生底线兜牢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