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道必答题。在富春江畔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杭州光机所”),则把“让科技成果转化没那么难”的愿景挂在了展厅最醒目的位置,并把成为“最懂”科学家创业的孵化器、帮助科学家团队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视为己任。
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杭州市富阳区携手共建杭州光机所,并逐渐打造出一座规划面积近百亩的产业园,专注于光电科技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但与聚焦从0到1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不同,杭州光机所致力于1到10的产业技术孵化器、10到100的创业验证加速器。
1到10指的是从“实验室原理性技术”发展到“有直接产业应用的成套工程技术”,而10到100,则是进一步进化到“可量产的生产线技术”。“我们的服务就是用一套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定制化的算法与服务体系帮助具有优秀科技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完成的成果转化,并通过创新、创业、创投,把更多底层创新变成高效率的新质生产力。”拥有杭州光机所所长、科技企业富加镓业创始人双重身份的齐红基,对科技成果转化有切身体会,他的公司直到去年才组建自己的财务团队,此前的财务工作完全依托杭州光机所的专业团队。
“科研背景的创业者很多都不懂资本运作,但杭州光机所的专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齐红基介绍,除了财务法务、政策对接、投融资、人才引进等软性服务外,杭州光机所还通过举办“科学家创业特训班”,为优秀硬核科技创业者提供全免费公益性实战培训,让“科学家”完成向“创业者”的转型。
目前,杭州光机所已孵化出50余家硬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外部社会资本超25亿元。但在齐红基看来,杭州光机所的价值不仅在于孵化,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算法(科创生态)+数据(科技成果)+算力(基地)的科创孵化模式。“如果实验室里解决的是科技成果从0到1的转化,那么,杭州光机所就是让科技成果实现从1到100的量变,通过支持光电领域科学家创业,让科学家手里技术的‘1’转化成产业的‘100’。”齐红基说。
杭州光机所是浙江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平台以及成果转化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例如,最近成立的西湖云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即将被打造成为杭深双湾联动、加速创新要素跨域流动的关键枢纽;温州乐清启动的科技成果“双榜制”,通过精准打通信息壁垒,在“技术经理人”的牵线下,高效匹配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端与科研院所技术方牵线搭桥。
《2024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显示,2020年至2023年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总指数历年增幅均超过16%,2023年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同比增长25.72%,增速逐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蹄疾步稳。
材料2: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智能终端的快速落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变化,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转型。
利用智能应用巧妙破解用电运维缺陷检测、风险识别等人工巡检难以解决的难题,国网金华供电公司给出了新解。近日,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的数据专员,借助低压潜伏性故障智能诊断模型,通过大数据精准诊断技术,成功研判出新宅镇麻铺茶厂用户存在低压潜伏性故障。
“低压潜伏性故障隐蔽性强、初期特征不明显,依靠运维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很难发现问题,一直是电力运维中的棘手问题。”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主任林军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联合国网武义供电公司数据专员队伍,成立数据应用创新小组,研发“低压潜伏性故障智能诊断模型”,旨在提前发现用户潜在故障隐患,将故障消除在萌芽阶段。
“该模型以用户电压瞬降作为主要权重,结合用户电压电流、低电压发生次数、用户掉电记录等12类实时数据进行综合研判,根据分析结果,运维人员到现场进行排查消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将事后抢修转变为事前治理。”林军说,截至目前,该模型准确率达70.27%,消除隐患208户,有效降低了用户报修数量,故障工单同比下降8.22%,取得良好成效。
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的绍兴诸暨市,是全球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年产袜子超250亿双,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正因为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迭代,让传统产业借助创新的翅膀实现了新飞跃。
“去年,我们开辟了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市场,利润增长了15%左右,1000多台织缝翻双针一体智能袜机在年前被早早预订,订单更是排到了今年10月份。”
浙江伟盈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家伟介绍,近年来,当地袜企纷纷将传统生产设备升级为数字化一体机,如今已经迭代到第六代织缝翻双针一体智能袜机,销路也越来越好。
丁家伟算了一笔账,在数字化车间改造前,一名工人最多只能管8台普通袜机,现在至少可以管25台织缝翻双针一体智能袜机。也就是说,100台织缝翻一体智能袜机组成的车间只需要4名工人,加上其他改造,一个车间一年就可以省下200万元。
这场围绕袜业展开的“数字革命”,使诸暨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袜机生产基地。年产织缝翻一体智能袜机规模约2万台(套),智能袜机单价由最初的30万元下降至8万元左右,如今,诸暨袜机企业织缝翻一体智能袜机已占据国内约95%的市场份额。
材料3:近日,一段浙江民警与球形机器人共同执行街面巡逻任务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画面中一颗直径不足半米的银灰色圆球时而加速疾驰,时而缓速绕行,凭借流畅的机动性能在密集人流中开辟出精准的巡防路径。
科技感的背后是突破性的技术革新,这款来自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形机器人,采用“球形结构+摆锤驱动+高速滚动”的先进运动原理,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并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弥补了现有轮式和腿足式机器人地形适应能力弱等缺陷。
“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就像‘杭州六小龙’一样,逻腾机器人也经历了多年的培育期。”杭州大创小镇D工委委员、副主任陈欢告诉记者,培育科技类早期项目,作为政府要具备长期主义的投资和服务理念,要有专业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无感服务”的态度,敢于在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中“陪跑赋能”。
“作为初创企业,很多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对税费政策、涉税风险等都了解不深。”逻腾科技财务负责人苏缨涛表示,钱塘区税务局第一时间上门辅导,通过“政策解读+风险预警+精准辅导”的全周期护航,一方面帮助企业及时享受税惠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税务风险体检”规范业务流程,让企业在合规轨道上少走弯路。“管家式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近年来,企业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减免税额100余万元;这让企业平稳度过了‘新手期’。”苏缨涛说。
科技型企业萌芽、成长,离不开金融支持。前不久,得益于杭州高新区(滨江)推出的“滨创服”数字科创平台,浙江孚临科技有限公司在一键扫码后顺利拿到了自己的“体检报告”一一滨创分,并凭借出色的分数表现获得了农行杭州滨江支行的1000万元信用贷款。
据介绍,“滨创服”是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局滨创荟系列数字科创改革试点的核心载体平台,旨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断点问题。
“滨创分”则是企业创新积分制的升级版。升级后的“滨创分”,融合多方数据,拓展了“创新力”评价维度,让企业创新力得到了更加“具象化”呈现,同时还将应用场景从银行信贷扩展到投资与保险,贯穿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
农业银行杭州滨江支行与高新区(滨江)科技局、滨创服合作,以“滨创分”为依据,联合发布了首个滨江科技企业专属的“滨创贷”产品。“有了滨创分的评判,银行就可以更加直观看懂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仅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银行杭州滨江支行行长叶志说。
问题:结合材料,归纳总结浙江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途径,不超过200字,20分。
一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促进科创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设立科技研发、创新、转化的服务平台,鼓励科学家创新创业。
二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效率提升,实现科技成果运用与产业链条的深度结合。
三是优化创新融合服务环境。优化创新创业营商环境,提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增强科技企业发展信心。提供金融、税费帮扶。
材料1:在温州,让青年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其才、大显身手,用新思维、新技术、新业态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越来越成为各级D组织的共识。
今年以来,温州围绕“强城”“兴村”“融合”,推动人才资源持续导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片区组团融合发展,做优“土特产”文章,构建D建联建、产业共营、利益同享的新型空间单元。特别是以青年入乡发展工作为牵引,推动人才贯通、盘活资源要素,发挥乡村特色优势,引导更多农创客、乡村CEO等优秀青年入乡发展,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目前,全市已有近7000名青年带着创意与热爱活跃于田间地头,为乡野大地的发展带来新业态、新场景、新风尚,不断激发乡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材料2:在温州,让青年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其才、大显身手,用新思维、新技术、新业态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越来越成为各级D组织的共识。
今年以来,温州围绕“强城”“兴村”“融合”,推动人才资源持续导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片区组团融合发展,做优“土特产”文章,构建D建联建、产业共营、利益同享的新型空间单元。特别是以青年入乡发展工作为牵引,推动人才贯通、盘活资源要素,发挥乡村特色优势,引导更多农创客、乡村CEO等优秀青年入乡发展,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泰顺柳峰乡上岚村原是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空心村”。三年前,柳峰乡D委和上岚村D支部通过民情恳谈会、板凳说事、“青村对话”主题沙龙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形成“规划引领、资源统筹、资产盘活”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共识,引导村民最大限度流转整合分散资源。最终吸引青年建筑师章忠义带着“NOWhere乌有村”项目入乡发展,全国20个省市青年驻留,成为了远近知名的数字游民村。现如今,上岚村的常住人口已逐步增加到了380人,“空心村”逐步焕发了新的生机。
镜头转向泰顺三魁镇卢梨村,“稻菽咖啡馆”等6处网红打卡点交相辉映。
去年,泰顺县委组织部实施“山城寻鹰”计划,受到感召的95后吴宝成回到卢梨村担任村支书。上任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整合利用乡村“金角银边”资源,以“艺术介入+红色传承”模式布局“卢梨大地艺术季”展会,吸引30余名青年创客入村,孵化出“稻菽咖啡馆”等项目,打造“种植一加工一DIY”产销链。目前,“稻菽咖啡馆”已带动卢梨高山大米产销超1.2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材料3:“我们咖啡馆是村口废旧碾米厂改造成的,没想到会爆火。”在瓯海泽雅镇水碓坑村,MOJ乡村咖啡馆负责人徐晶晶感叹村子的蝶变。
咖啡馆“出圈”背后,泽雅镇D委深挖水碓坑村资源禀赋,通过整合资源、村企共建,吸引90后海外学子鲍成龙等青年人才入乡发展,帮助提升村庄农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实现安葵民宿、兰里乡村私塾等一批核心项目落地水碓坑村,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140万元。
今年以来,瓯海区聚力打造青年文化IP、青年创业项目、青年社群网络,大力实施“乡村项目主理人引育计划”,实行乡村青年议事“圆桌派”,持续吸引青年人才担任乡村“共富合伙人”,推动打造“十名头雁运营商、百名乡村合伙人、千名数字游民”的乡村青年人才矩阵。
材料4:引一批人才,种一道“风景”,青春与乡村的这场邂逅固然美好,却也面临诸多挑战。
青年入乡“引育用留”,是温州拓宽青年入乡路径,解锁青年入乡“留”量密码的举措之一,包括健全完善青年入乡招引机制,推行组团式引才;制定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聚焦空心村、偏远村,打造返乡入乡创业平台;实施乡村CEO培育计划,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等。
温州各地也正在立足特色持续探路,差异化推进青年入乡发展工作,借“青”力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日前,鹿城区藤桥镇联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启动“藤桥兴农π”青年入乡发展计划,今后将通过“D建引领、乡村出题、青年作答”的模式,发起乡村振兴青年创客挑战赛,培养孵化一批“乡村合伙人”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聚焦“乡哈”品牌IP,泰顺县将以1亿元“乡哈·成长基金”支持青年创业,开展“乡哈·创想季”“乡哈·青年游”等活动,招引3000名以上青年入乡创业就业,培育50个以上青创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0%以上。
永嘉县委组织部在枫林镇成立“自在枫林”青年人才社区,通过建设一批青年喜欢的乡野生活空间、设立一套支持青年创业的产业赋能机制、扶持一系列落地的青年创业项目,构建一个帮助青年投入乡村创业和生活的服务组织。
瑞安市飞云街道杜山头村依托塘河生态资源与青年创业力量,以“SOHO青绿杜山”为核心,联动前金村、马道社区,推出集“露营经济、文创市集、农创体验”于一体的“微度假”旅游线路,实现了青绿生态与青创力量的融合发展。
洞头依托东沙不夜港成立了“青年上岛”服务中心,为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务,联动全区资源推出“人才生态地图”,办理好青年“幸福要事”,谋划村情事务官、乡村运营家等载体平台,推动青年与乡村互促互进。
“青”跃山水间,这曲青春与乡村的交响,还将在瓯越大地久久激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