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传统文化研究发展情况汇报
2025-08-07 08:00:02 67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XX县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立足“千年古县、文化名县”底蕴,我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坚持深化学术研究、深耕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打造成XX最靓丽的文化名片,助力唱响XX文化品牌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挖底蕴,夯实传统文化研究基础

XX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例如:商周遗址、明清古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宝贵文化资源。为摸清“文化家底”,我们坚持“抢救性保护与系统性研究并重”,推动传统文化研究走深走实。

一是开展全域文化资源普查。成立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文旅、史志、档案等部门参与的“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组”,历时2年对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古遗址、古建筑、古村落、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XX县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录各类文化资源点836处,其中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15处,整理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非遗线索237条。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研究阐释。聚焦民俗节庆,与省社科院、XX大学联合成立“XX文化研究中心”,出版《XX县文化史》《XX民俗志》等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45篇。针对省级非遗项目“XX灯舞”,通过田野调查、老艺人访谈等方式,厘清其历史渊源、表演程式及文化内涵,形成《“XX灯舞”传承谱系与保护研究报告》,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空白。构建政府全面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术研究机制,集中力量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理论精髓。如,与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签订《XX文化资源研究》研究项目。致力于整理、编辑和出版一系列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涵盖原著解读、故事集、XX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系列丛书广泛投放至各图书馆、农家书屋以及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让群众能便捷获取心学知识。精心编写校本教材《XX先生》,将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三是抢救濒危文化遗产。针对部分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实施“非遗传承人抢救计划”,对全县68名非遗传承人建立档案,录制《XX剪纸》《古法酿酒》等濒危技艺影像资料350小时;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县一中、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开设剪纸、陶艺等兴趣班,培养青少年传承人200余人。

二、活化传承,构建传统文化保护体系

我们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通过“保护+展示+体验”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向“活态传承”。

一是加强文物古迹修缮保护。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对〔例如:“XX古城墙”“XX古祠堂群”〕等28处濒危文物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完成“XX遗址”考古勘探与保护规划编制。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模式,吸引乡贤、企业捐赠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古村落整体保护,其中XX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年接待研学团队5万余人次。

二是打造文化展示体验平台。在中小学校增设传统文化专题课程,编写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通俗读本(如漫画、故事集),以生动形式传递心学智慧。制作短视频、动画、播客等,通过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传播XX学核心思想。建成县博物馆新馆(面积8000㎡),设置“历史文明”“非遗技艺”“民俗风情”等6个展厅,展出文物1200余件;在XX古镇打造“非遗工坊一条街”,引进剪纸、木雕、手工制茶等15家非遗工坊,游客可现场体验制作过程,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此外,利用VR技术开发“云上博物馆”,线上展示文物300余件,累计访问量超100万人次。

三是举办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连续举办10届“XX文化旅游节”,开展非遗展演、传统美食节、民俗巡游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年均增长25%;创新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写春联、包粽子、赏月诗会”等民俗体验,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