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今年以来,D支部多次组织学习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我虽然每次都参加了,但只是泛泛地读、听,没有结合自己作为民政干事的工作职责,去深入思考如何在低保兜底、特困供养、社会救助等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当有群众来咨询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与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如何衔接时,我一时语塞,无法给出清晰、专业的解答,反映出我学用脱节,理论功底不扎实。
案例:在每月的低保动态核查工作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核对数据、填写报表、确保程序合规上,认为只要不出错就是完成了任务。我很少主动思考,如何通过精准的核查,为镇D委政府掌握全镇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更科学的社会救助决策提供依据。我的工作视野局限在“完成任务”,而没有提升到“服务大局”的高度。
案例:我负责的民政工作事务繁杂,直接面对困难群众,工作压力较大。前段时间,因为一项临时救助的申请材料不全,我与申请人家属沟通时,对方情绪激动,言语上有些过激。事后我感到非常委屈,私下和同事抱怨“这份工作吃力不讨好”,甚至产生了调换岗位的念头。这反映出我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考验面前发生了动摇,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案例:去年冬天,镇里组织D员干部进行扫雪除冰活动。我虽然也参加了,但只是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区域,看到有些区域人手不足、积雪很厚时,我想的是“反正有其他人负责”,没有主动上前帮忙。活动结束后便立刻回家,没有体现出D员应有的“冲在前、干在先”的模范带头作用,实际上是把自己混同于一名普通群众。
案例:在最近一次D小组会上,我对自己的剖析是“服务群众的水平有待提高”,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在哪个环节、哪件事情上服务不好,根源是什么。在给同事提意见时,我明明知道他在接待群众时有时态度生硬,但我说的却是“希望你以后和群众沟通时更有耐心”,话说得很委婉,没有点到痛处,完全没有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案例:有一次支部主题D日活动,要求大家提前学习一篇指定的文章并准备发言。我因为手头工作忙,没有提前做准备,在会上只是听别人讲,轮到我发言时,也只是结合别人的发言附和了几句,没有自己独立的、深刻的思考。这实质上是对组织生活的不负责任,是一种变相的纪律松懈,没有把D员的义务真正放在心上。
案例:2024年10月,村的一位村民因突发疾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前来申请临时救助。看到他家情况确实紧急,我在同情心驱使下,没有严格按照“入户调查、邻里访问、民主评议”的全套程序走,而是仅凭村干部出具的证明和自己电话核实,就简化了流程,将材料上报。虽然结果是帮助了群众,但这个过程存在程序瑕疵,埋下了廉政风险的隐患。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