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三资”监管平台的引入,村级“三资”项目管理在资产登记效率提升、闲置资源盘活以及资金规范使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红利。然而,审计发现,农村“三资”项目管理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镇级监管的“细节盲区”。在2万以上50万以下工程类项目监管中,大多数乡镇尽管建立了“四议两公开—申请—挂网公示—招标—施工—验收—报账”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且通过多部门联合验收确保流程规范,但审计发现仍存在隐蔽监管死角。例如,部分项目细节审核不够深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未及时报备,导致竣工结算与合同约定偏离,暴露出事中动态监督的精细化程度不足。
市级监管的“资产断层”。依据规定,5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需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但其资产移交环节问题突出。以整合乡村振兴、水利移民等多渠道资金的项目为例,仅部分出资单位履行资产移交,乡镇财政所登记的固定资产仅为实际总量的“冰山一角”。如某市级交通部门直接招标建设的通组公路,奖补资金未通过镇村账户,施工单位未移交资产,导致村级资产确权仅完成50%,形成“数据黑洞”。
多部门审批的“碎片化困境”。村级项目申报需对接多个部门,各部门立项标准差异显著。如:民政部门要求详细的受益人群分析,科技部门侧重技术可行性论证,导致村级组织需准备多套申报材料,极易混淆项目核心要素。某村同时申报农业种植与科技示范项目时,因错填资金预算科目,导致后续资金匹配失衡,凸显审批流程“各自为政”的弊端。
资金监管的“双线失衡”。财政资金按严格预算流程分阶段拨付,需定期提交规范报表;而企业捐赠等社会资金拨付灵活、监管宽松,主要聚焦于项目成果是否契合捐赠初衷,追求随性自然。这种差异导致村级财务人员频繁切换管理模式,易出现账目混淆。如某村接收财政拨款与企业捐赠的双重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因未分类核算,出现资金账目混淆、项目进度与资金匹配度不明“跑调”现象,导致管理陷入混乱无序的困境。
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交通、财政、农业等部门各自使用独立信息系统,数据格式不兼容、审批流程割裂。以村级道路建设为例,交通部门掌握里程与进度数据,财政部门管理资金流向,但村级组织需分别申请调取信息,且因系统对接不畅,常需耗时数周整合数据,导致项目底数更新严重滞后。
信息更新的“时差陷阱”。部分部门重项目申报、轻动态维护,导致数据库信息与实际脱节。某村调整特色农业种植品种后,农业部门未及时更新系统数据,致使村级在争取后续政策支持时,因“旧数据”误导评估,错失资金追加机会,反映出信息维护机制的缺位。
项目协调能力薄弱。村干部普遍缺乏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面对多部门协同需求时力不从心。如某村同步推进农业、水利、发改部门的3个项目,因协调不到位,导致灌溉设施与农田整治工程施工冲突,既浪费资源又延误工期,暴露出基层统筹能力的短板。
信息管理手段滞后。村级依赖纸质记录管理项目信息,缺乏数字化处理能力。某村需统计近三年涉农项目资金时,需手工翻阅数百份文件,耗时半个月但误差率却还高达15%;同时,村民需求反馈渠道不畅,导致项目调整缺乏民意支撑,凸显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