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2025-07-15 09:50:03 678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核心任务就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聚焦突出问题,强化责任担当,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相关要求,听取了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汇报,部分县区和市直部门也作了表态发言。下面,我结合*市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美丽某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D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某某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更是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生存线、发展线、生命线。

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上D盆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某某蓝”天数逐年增加;漳泽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重现生机;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持续巩固,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容量接近上限的压力持续存在。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大,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风险、煤矸石等固废堆存问题仍需持续攻坚。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仍需持续深化、举一反三。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工作力度上还存在差距,“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尚未完全杜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决不要“带污染的GDP”。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某某。

二、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科学精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屏障建设

水土流失是生态退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某某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山多坡陡,土质疏松,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有效路径,但治理成效尚不稳固,局部地区侵蚀模数依然较高。必须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工程来抓。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治理格局。要立足某某地理特征(太行山、太岳山环绕上D盆地)和流域特点(海河流域漳河水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两山一河一区”:“两山”即太行山、太岳山水源涵养与生态屏障区,要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提升林草覆盖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一河”即漳河(浊漳河、清漳河)干支流沿线,要系统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一区”即黄土丘陵沟壑区(如武乡、沁县、屯留、长子等部分区域),要综合运用梯田建设、沟道治理、塬面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控制侵蚀强度。要高标准编制实施《某某市水土保持规划(2023-2030年)》,明确分区域、分阶段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要改变“人海战术”和单一工程措施的老路,向科技要效益。加强监测评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完善全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精准识别高风险区域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广适用技术:在丘陵山区大力推广等高耕作、垄作沟播、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在沟壑治理中,科学配置淤地坝、谷坊、涝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推广柔性防护、生态护坡等新技术;在生态修复中,优选耐旱、固土能力强的乡土树种草种(如油松、侧柏、柠条、沙棘、紫穗槐等)。建设示范工程:持续打造一批像平顺县石城小流域综合治理、沁源县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型治理这样的精品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某某模式”。

(三)创新治理模式,凝聚各方合力。水土保持是系统工程,必须创新机制,多元共治。深化“林长制”与水土保持融合:压实各级林长在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和管护中的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基于水土保持成效的横向生态补偿,让生态保护者获益(如下游受益县区对上游治理县区的补偿)。撬动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后期管护。强化村民主体作用: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村规民约,探索“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让农民在参与治理中直接受益,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壶关县生态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实践,就充分证明了群众参与的强大生命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