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一次深入贯彻作风建设精神的专题D课。作风建设,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意义深远,它是我们D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D的重要突破口,是对D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一次深刻重塑。对于我们国有企业而言,深入贯彻作风建设精神,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时光回溯到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当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D内存在一些不良作风,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影响了D的形象和D群干群关系,削弱了D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风建设应运而生,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了全面从严治D的大幕。
作风建设主要包括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这八项规定,每一条都切中要害,针对性极强。比如,在改进调查研究方面,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在精简会议活动方面,要求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
作风建设实施以来,D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到严禁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一系列举措如利剑出鞘,斩向不良作风。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会议活动更加精简高效,文件简报数量大幅减少,干部作风更加务实亲民。据统计,D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作风建设精神问题约88.2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约125.3万人,其中D纪政务处分约81.8万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全面从严治D的坚定决心,是D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显著成效。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作风建设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护身符”。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杜绝不正当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企业形象。通过贯彻落实作风建设精神,我们能够精简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良好的作风建设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有的单位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时,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缺乏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比如,在开展某项工作时,仅仅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和计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干部在工作中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对职工的诉求漠不关心,导致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和谐稳定。
虽然经过多年的整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个别国有企业中仍有反弹迹象。有的干部在公务接待中讲排场、比阔气,超标准接待,违规使用公款购买高档烟酒、礼品等。在办公用房、车辆配备等方面,也存在违规超标现象。还有的干部热衷于个人享受,工作拈轻怕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部分国有企业在贯彻作风建设精神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一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在财务报销制度方面,有的单位对报销凭证审核不严,存在虚假报销、违规报销的情况。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存在任人唯亲、拉关系等问题。
在监督管理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监督力量不足、监督手段单一、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对企业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存在盲区。同时,外部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使得一些违规违纪行为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查处,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
部分干部职工对作风建设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一些干部认为作风建设只是一阵风,吹过去就没事了,存在侥幸心理和观望态度。还有的干部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不良作风对企业发展的危害,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意识。
D性是D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一些干部D性修养不够,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利益面前,不能坚守原则,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侵蚀,从而走上违规违纪的道路。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