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对科技创新予以重点保障。2024年,xx省级部门新增科技专项资金2.6亿元,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快推进重大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监测机制,积极引导市县投入。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34.18亿元,较上年增长22.23%,超过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16个百分点,为推动形成全域科技创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科创融资生态体系
一是瞄准科技型企业早期市场融资需求,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作用,累计发起设立子基金42只、参股国家级基金2只,总规模超过千亿元,初步形成全生态链股权投资体系。二是运用风险补偿方式,依托8亿元省级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发“工信贷”“秦科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685亿元,为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三)全力深化推广“三项改革”
一是健全支持政策,主动靠前发力,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工作指引》,明确登记管理、分级决策等程序,全省201家单位的10万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二是持续拓宽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全省3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三是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累计下达1亿元支持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推广“以演代评”支持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逐步探索形成具有xx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四)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企业科技难题和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安排9亿元支持实施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攻克重点产业链上489项技术难题,22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3项技术成果实现进口替代或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全省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五)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直接资助、研发奖补、基金引导等方式,每年安排3亿元,以奖代补支持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7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资金統筹整合力度不够
从横向上看,当前各部门均围绕自身职能出台支持政策,如科技部门主导的瞪羚企业和工信部门主导的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交叉,尚未形成系统集成、层次清晰的政策支持体系。从纵向上看,由于省级与市县政策之间事权划分和责任分担机制还不够清晰,存在项目单位需要同时按照省、市标准多次申报的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和低效重复。
(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行先建后补模式,地方需先期进行大量资金投入,具备一定基础后,通过国家考核再纳入国家支持体系。xx现有资金投入力度弱,重大战略科技平台布局建设偏少,仅有国家分子转化医学等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xx布局,国家实验室尚属空白,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差距明显。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仍需提升
“三项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但部分部属高校反映,受体制机制制约,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支持文件,其担心在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受到巡视、审计的追责问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受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和xx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流出,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
xx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新兴互联网企业数量较少,能够担负起牵头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军企业不足。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中,xx仅1家企业上榜;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中,369家独角兽企业,xx也仅有1家企业上榜;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五)创新发展生态仍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