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研讨会、学术研讨会讲话材料汇编(4篇)
2025-07-04 09:00:02 678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文艺攀峰路径与新大众文艺启示”xxxxxx区文艺创作研讨会。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xx同志委托,我谨代表区委宣传部,向研讨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指导的市评协、市群众艺术馆专家,以及全体参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区文化馆、区评协等承办单位表示诚挚的问候!

这是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文联在全区第一次开展的年度专题文艺创作研讨会,旨在促进互鉴互学,推动整合资源,聚力打造精品。

过去一年,全区文艺战线紧紧围绕中心大局,深耕细作、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刚才,各创作单位代表和优秀作者的发言精彩纷呈,既有对创作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有对文艺发展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区文联xx书记对xxxx年工作的总结全面客观,对xxxx年提出的创作方向和重点提示具体务实;特别是两位市级专家从全国和全市视角出发的精彩点评,为我们带来了新观念、新视野、新境界,让我们对xx文艺创作的方向和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注入了更强的信心和动力。

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文艺创作新的使命,新征程呼唤文艺工作者展现新的作为。立足xx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定位,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xx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就全区文艺创作工作提几点意见。

一、把握方向,强化武装,推动文艺创作攀峰登顶

文艺是时代的先声,也是民族的精神火炬。全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准文艺创作的方向。聚焦xx直辖xx周年、新中国成立xx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及x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主动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任务。要善于从xx的红色文化、xx文化、乡村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作品既体现国家战略高度,又充满xx烟火气息,用文艺的形式讲好xx故事,展现xx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奋斗姿态,努力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推动xx文艺在全市乃至全国攀峰登顶

二、尊重规律,强化个性,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

文艺创作是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必须尊重艺术规律,鼓励个性表达。各文艺门类要立足自身特点,深耕细作、精益求精。文学创作要注重挖掘xx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静态艺术创作要聚焦xx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xx农民版画有新的时代表达,描绘xx之美、人民之美;舞台艺术要结合永城吹打等国家级非遗和xx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巴渝风情、xx特色的作品;网络文艺要顺应新媒介发展趋势,创作更多贴合年轻受众的优秀作品。要坚决克服同质化、同题化倾向,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获取灵感,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感染读者。要建立健全精品创作扶持机制,对有潜力冲击国家级奖项的作品,给予重点扶持和跟踪服务,力争在渝字号文艺精品中占据更多xx席位。

三、规划引领,整合资源,推动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加强顶层设计是推动文艺创作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文艺创作一盘棋理念,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制定符合xx实际的文艺创作规划。建立健全选题策划机制,提前x-x年谋划重大选题,每年发布重点选题参考,引导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创作。区文联提出的xxxx年创作选题参考对于我区的创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家要去研究这个参考,策划好创作项目。要整合全区文艺资源,加强宣传部门、文旅部门、文联组织、高校院所、文化企业之间的协作联动,切实解决扶持奖励信息不畅、创作素材共享不易、创编演结合很难的痛点。区文联及区文旅委下属的区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为文艺创作提供展示平台和服务保障。要切实利用好本土创编演优质资源,以项目制为引擎,举全区之力推动文艺精品打造,构建起选题策划采风创作扶持打磨宣传推广全周期管理机制。

四、心充实队伍,梯度培育,实现文艺人才不断涌现

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要持续实施文艺名家工作室制度,通过名师带徒”“创作扶持等方式,建立健全文艺人才梯队,通过举办xx文化艺术大讲堂、研修班、作品研讨会、展览展演等方式,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区文化旅游委要解决文艺两新人才更多实际困难,搭建更多展示平台。要积极引进区内外优秀文艺人才,鼓励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扎根xx、服务基层。区文联要建立彩虹桥乐队等文艺两新常态化联系机制,吸纳新兴力量充实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艺术、有思想、敢担当的文艺评论家,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用好政策,强化保障,形成文艺创作持续发力机制

政策支持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保障。要用好已有《xx市重大文艺精品项目资助和奖励办法(试行)》《xxxx区文艺精品奖励办法》等政策,用足用好项目资助,积极争取区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重大主题创作、重点文艺项目的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创作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的作品和个人,给予表彰,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倾斜。

从市级层面和区级层面,文艺创作都有支持政策,这是很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市里的扶持奖励力度很大,大家要主动作为、树立信心,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坚定十年磨一剑的信念,攻坚克难,去奋斗、去拼搏、不屈不挠,在文艺大奖的高峰上插上xx的旗帜!

要加强文艺知识产权保护,建成中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维护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优化创作环境,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多深入生活、交流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

六、融合创新,传播转化,创造新大众文艺时代新范式

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为xx文艺创作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融合创新之路,推动xx文艺在新大众文艺时代创造新范式。要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多元化的优势,积极吸纳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参与,通过开展文艺创作培训,工作坊建设,提升大众文艺创作能力,激发创作热情,营造全民参与文艺创作的良好氛围。要借助新媒介技术拓展文艺传播渠道,鼓励文艺工作者积极利用新媒介,创作适合网络传播的文艺作品,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更多受众,感受xx文艺的魅力。鼓励文艺创作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通过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xx特色文艺IP,为xx文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七、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服务文艺创作再创佳绩

推动文艺创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区委宣传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文艺创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区文化旅游委要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文艺创作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文联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D话、跟D走,积极开展创作活动;各文艺家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创作研讨等活动,提升会员整体素质;各街镇要重视基层文艺工作,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培育壮大基层文艺队伍,激发基层文艺创作活力。区内的两所高校,移通学院和外语外事学院,人才荟萃,创作了很多文艺精品,甚至扬名海外。移通学院还与我们相关文化部门建立的密切的联系,共同开展很多有影响的活动。希望移动学院、外语外事学院继续支持我区的文艺创作事业,与文旅委、文联等文化单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群众文化的阵地战和登原攀峰攻坚战中,并肩作战,共创荣誉。

同志们,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让我们以本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深学笃用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D中央、市委、区委对文艺工作的决策部署,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政策赋能创作、以创新激发活力、靠人才筑牢根基,奋力谱写新一年xx文艺事业发展新篇章。我们坚信,在市级部门专家的指引下,在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xx一定能成为全市文艺版图中耀眼的坐标!


 

 

尊敬的xx副校长,尊敬的xx老师,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一年一季的xx,都有一件文坛盛事,在南中国随春天一起到来,这就是xx诗歌节!特别感谢xx师范大学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在你们的精心主持下,第十届xx诗歌节又隆重开幕了,此时此刻,那么多专家、学者从海外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xx这个南方的边陲古城,见证和出席这个如此隆重的仪式和丰富多彩的诗歌节活动,可以说这也是另一种双向奔赴吧!这里,在地理上或许是边缘,但今天却成为了中心,全国文坛、诗坛的中心,文学、诗学的中心。为全国所聚焦、注目!在此,我仅代表协办单位,同时也代表中国诗学联盟在座的xx主席和同仁们,向第十届xx诗歌节暨安琪诗歌研讨会的隆重举行表达最热烈的祝贺!并预祝诗歌节及各项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北方的我们,在地理学的概念上,这里,自然是从北方的某个经纬一路向南的南方,我们知道杏花春雨的南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南方,那写的是江南,我们知道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南方,那是苏轼笔下和心中的岭南,我们知道一瓯之闽古无诸,山奇水透真画图的南方,那是宋朝人眼中的xx。说到xx,我们知道厦门的鼓浪屿,泉州的西街,xx的东山岛云水谣土楼,当然最让我们动心和心向往之的就是xx师范大学主办的一年一度的xx诗歌节了。

xx是南中国一块特殊的地理文化区域,我们踏上这片土地,就感受到了一种特有的气息。xx人的生命根系与精神图谱置于这片地域之上,既有中原文化的基因,又有本土方言语韵的浸润,有海洋的涤荡,有宗教的洗礼,更有现代性的滋养化育。它以特有的地理文化基因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享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历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一年一度的xx诗歌节,就如串串明珠镶嵌的璀璨舞台或者一座灯塔,让两岸、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语诗歌、华语文化在此交会、融合,创生出生生不息和丰富多姿的诗性艺术和人文精神之光!

一年一度的诗歌节,留下了那么多令人回味的瞬间和画面,回望过往,每届诗歌节都有固定主题,落实起来又丰富多彩,亮点频现。诗与网络、诗与书画、诗与琴、诗与戏剧,通过诗与艺术、诗与媒介等多种形式的交叉融合,体现了诗歌无处不在的审美空间和艺术魅力;诗与城市光影聚焦现代科技与城市文化的诗意结合。通过朗诵诗会、教育论坛、古琴茶艺展演、AI创作实验,形成诗歌+”的多元模式;通过让诗人学者,探访历史古迹,举办城市漫游,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科技赋能诗歌,引入AI制图、作曲、演唱等技术,在朗诵诗会中呈现声光诗影的视听盛宴!

这么多诗美的瞬间和画面,积累下的是经验、是创意实践;另一面是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回顾每届诗歌节,诗歌教育都是重要的主题原素,这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审美层面,更体现为精神的培养化育作用。中国历来有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所谓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狭义上以《诗经》为中心的诗教,而广义上的诗教则是通过诗歌的方式教化感染人们。它既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更是一种哲学和诗学观念,核心在于以诗化人”“寓教于诗,将诗的审美与思想伦理结合,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化育作用。古典诗学大师叶嘉莹曾说过,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用生命和生活来书写自己,作品中蓄积了他们的心灵、智慧、品格、怀抱和修养,透过这些作品的诵读、鉴赏和体验,可以让我们与诗人的生命、心魂融为一体,进而获得再生的机会。所以诗教一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生命体验活动,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又一场心灵的盛宴。可以说,xx诗歌节就是这样一种最好的诗教形式,它带给我们的同样是一场又一场心灵盛宴!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