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直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B卷)
2025-06-29 14:10:02 678

 

 

第一题:简答题

材料: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乡村,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他们铆足干劲,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按下乡风文明“快进键”,助力乡村面貌换“新颜”,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

2013年,石贤考上南京财经大学,从大山走向了繁华都市。侗寨里的鼓楼、大歌和风雨桥,这些石贤习以为常并引以为傲的东西对外界来说却较为陌生。2017年,大学毕业的90后侗族女孩石贤选择回到家乡黔东南从江县,创立起非遗工坊。

石贤发现,老家西山镇陡寨村很多代表性的传统民俗面临失传风险:寨子里能完整吟唱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精美刺绣逐渐被机织布料取代……对此,石贤组织村里的孩子们跟老艺人学刺绣、唱大歌,还促成母校南京财经大学与从江共建实践基地,带领家乡侗族大歌队伍到南京、上海等地开展民族文化推介。

在陡寨村,石贤牵头开展了民族文化传习所申报工作,帮助成立了西山镇民族文化传习所。如今,在传习所的组织下,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劲头更足、积极性更高,一度沉寂的村寨又重新唱响了侗族大歌,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随着事业的发展,石贤特别注重培养村里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在陡寨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非遗手艺人、乡村主播、民宿接待员等工作。

问题:谈谈对年轻人推进文化振兴的看法,不限字数,8分。

当前,一些年轻人选择前往乡村地区,深耕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推进了科技赋能。青年熟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乡村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是助推了产业振兴。青年人敢于尝试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提升了乡村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丰富了文化生活。青年人能够在乡村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广泛参与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资源难以整合协同、文旅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多措并举,靶向施策。

一要加强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更多优惠政策出台,强化人才下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才等投身乡村建设。

二要推进文旅融合。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引导青年参与特色文化产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

三要强化要素支撑。进一步加强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生活和工作便利性,吸引青年人留在乡村。

四要加强教育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文化艺术、旅游管理、创意设计等专业培训,提高青年专业技能。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共16分

材料:通辽市通过制定《“数字通辽”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面向城市治理和服务现代化需求,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运行态势全域感知,驱动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实现城市治理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推进全市新一代的数字基础设施、现代化治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2025年1月6日,“数字通辽”建设现场推进会议暨“AI”通辽APP上线启动仪式在市城市服务指挥中心举行。

“数字通辽”建设存在的问题,现在还存在人才、平台等问题。

问题1:谈数字通辽建设的意义,7分,不限字数。

“数字通辽”建设是通辽市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核心实践,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探索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是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创新动能。

二是提升了治理水平政务服务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均衡地分配,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构建智慧城市,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打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是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整合数字资源,提升区域信息枢纽地位,推动与其他区域融合协调发展。

问题2:针对材料提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9分,不限字数。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偏远地区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基站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传统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设立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

3.加强人才培育。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性培训,为企业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

4.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效能。整合政务数据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台,制定《公共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建立数字政务服务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服务质量。

5.拓展应用场景。扩大农村地区数字覆盖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医疗等场景融合。

第三题:案例分析题(共16分

材料:指出,“菜篮子”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努力,是不行的,要依靠各级D政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稳定现有扶持政策,财政、金融、物资部门要对‘菜篮子’建设体现倾斜政策。

要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副食品供应。要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调度,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菜篮子工程存在的问题:1、依靠外地蔬果供应,增加物流成本。有些地区本地蔬果供应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油、电、气等基础商品价格不断升高,导致从外省或者外市向本市的蔬果产品供应成本增加。2、蔬菜市场建设不完善,缺乏标准。本地市场建设完成度不高,导致农户种植的蔬果不能及时售往市场,只能选择低价售给外地菜商。市场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新鲜的蔬菜不能实现产地直销,增加运输成本,不利于物价稳定。3、市场需求量大,本地供应量小,刺激蔬果价格上涨。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数量攀升,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年轻人外出打工,菜农减少,导致供应量减少,进一步刺激菜价上涨。

问题1:简述菜篮子菜价高的原因,6分,不限字数。

一、生产供应不稳定。依赖室外进口,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产品产量波动大,供应不足时价格上涨。本地大棚种植规模有限难以形成稳定、充足的供应体系,无法有效平抑市场价格。

二、运输成本高。道路交通不便,运输效率低,增加了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长距离运输、多次转运,进一步推高运输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菜价上。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