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内涵和要求持续深化。
20xx年x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就xx省而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已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步入“十四五”,xx省立足新要求、新目标,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赋能等战略部署,围绕新型工业化开展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布局和实施效果来看,xx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短板和挑战,这些问题制约着其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当前,亟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考量和综合施策进一步破解这些难题,以期为地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xx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探索及成效
自21世纪以来,xx省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特别在“十四五”时期,xx省聚焦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企业培育等领域,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进了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xx省始终坚持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xx年,中国共产Dxx省第xx次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推进现代化xx建设。其首位战略即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xx建设的核心位置”“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此,xx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引领型战略举措。
为强化政策支撑,20xx年底,xx省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20xx年初,进一步出台《xx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和《xx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从财政激励、金融支持、人才保障三个维度强化创新要素保障;20xx年底,首次以立法形式出台《xx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全面确立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责任分工、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主体权利保障等制度安排。这些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跨越xxxx亿元、xxxx亿元、xxxx亿元大关。
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各级政府全力扶持创新平台能级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梯次稳步推进,国家级平台不断实现新突破。国家技术转移xx中心、国家超算xx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xx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字号”平台先后落户xx省。截至20xx年底,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xx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xxx家。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xx年以来,xx省先后发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若干意见》《“万人助万企”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等政策,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20xx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xx.x%,相比20xx年的xx.x%(xx省统计局发布),增长了xx.x个百分点。在企业创新引领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效明显,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全力推进,xx省工业新动能增势强劲。
(二)传统新兴两手抓,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中国共产Dxx省第xx次代表大会将“换道领跑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明确将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围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重点领域寻求高位突破,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在未来产业领域,xx省近几年来着力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未来产业高地,截至20xx年已创建xx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开辟了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新赛道”。
在新兴产业领域,xx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x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
在传统产业领域,xx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位嫁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装备、汽车、食品、轻纺x个传统产业,实现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大提升,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迈入新兴与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三)强化数智赋能,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兴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数字化转型是当今时代大势所趋。
中国共产Dxx省第xx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对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路径及措施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推进这一战略,20xx年初颁布《xx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将工业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加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
围绕于此,xx省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搭建数智融合赋能场景,促进制造模式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20xx年初,制定《20xx年xx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针对工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加速标识解析行业规模化应用,加快培育建设智能工厂等。20xx年底,发布《xx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xx—2025年)》,将“一转带三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就企业、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智能制造、数字化基础建设等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
目前,省内数字化基础日益完善,已建成国家超级计算xx中心和中原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xx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xx高新数据中心等一批新型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有序推进,截至20xx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xxx个、智能工厂xxx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xx家;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已建成“x+x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进培育xx、xx、xx和国机互联、领聚网络等xx家云服务商,累计上云企业达到xx余万家。
(四)聚焦绿色低碳,擦亮产业发展新底色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为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传统发展路径的束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也成为xx省全面实施的“十大战略”之一。
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xx省聚焦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于20xx年初发布《xx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x个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并出台《xx省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xx—2025年)》,有效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xx省先后搬迁改造重污染企业xxx家、关停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中小微企业xx万余家。同时,加快在重点行业布局绿色工厂、绿色园区,鼓励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广利用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研发绿色设计产品,截至xxxx年底,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xxx家、绿色工业园区xx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xx家、绿色设计产品型号xx。xx市xx县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家绿色建材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xx市xx区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xx水泥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捕集工业应用示范项目。全省制造业绿色化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五)突出育企强企,培育产业发展新主体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业发展主体。
xx省近年来把培育优质企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行动,通过动态培育、政策支撑、融资对接、要素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支撑,推进传统制造企业向创新型、平台化、服务型等方向转变。
例如,针对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20xx年颁布《xx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建立省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省级单项冠军、国家级单项冠军三级梯次培育工作体系,引领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2024年x月,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公布,xx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达到xx家。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在建立三级梯度培育体系的同时,20xx年出台全国范围内首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省级政策文件——《xx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20xx年印发《xx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细则(暂行)》,力促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截至20xx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xxx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xxxx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xxxxx家。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升级的人才保障,xx省近年来连续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通过人才引、育、用、留一揽子政策措施,三年来累计引进顶尖人才xx人、领军人才xxx人、博士及博士后x.x万人。
二、xx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xx省近年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创新、产业转型、智能化升级等不同维度上还存在显著的不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对接不畅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产业、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各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xx省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但受制于体制机制束缚、创新平台缺乏、研发投入不够、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多重因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之间难以相互紧密对接,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亟需破解的难点之一。
为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xx省近年来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然而,这些机构近年来的实际运营效果并不理想。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xxxx年以来,全省已相继遴选、认定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但在推进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牵头单位实力不足、运营方式不合理、关键技术方向不明确、创新资源不够集聚、与金融机构结合不紧等一系列问题,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对接不畅的困境仍未摆脱,相关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