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
2025-06-18 09:00:04 679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D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我们D强烈的历史自觉、宏阔的理论视野、坚定的文化担当。在阐释“两个结合”时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是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自我革新和超越所塑造的“新生命有机体”。从概念基点出发,循实践之迹、溯学理之源、答世界之问,梳理明晰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从“点”到“线”、由“线”及“面”,深入理解和领悟文化思想的这一重要范畴。

实践维度: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

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古今中西”“旧邦新命”交汇交融中,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的历程中生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形态上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中国共产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着文明形态的更新与转型,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生命和现代力量,催生和发展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要将其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来观照。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物质财富不断充裕、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赓续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性扭转,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也推动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政D领导和推动现代文化建设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文化生命体初现雏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我们D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模式,为人民的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道路,赋予新的文化生命体生长的文明底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D作出把D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我们D以强烈的历史自觉与主动精神,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和战略目标,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激活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D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把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新的文化生命体焕发出蓬勃生机。

人类的现代化既指向经济、、社会现代化,也指向文明、文化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根本要求,蕴含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推动着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形成新的发展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发内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形态和价值层面的独特表达,是实现文化创造、文明转型,构建新的文明秩序的结果。这一生命体彰显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信仰信念、人文理想与文化走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了文化基础,增强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自觉与战略定力,奠定和滋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生命。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

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互契合”走向“相互成就”的结果,是“魂脉”和“根脉”结合和融通的产物。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是“第二个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然要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