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2025-06-18 09:00:04 68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近年来,**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主线,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出一条低碳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之路。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区)”等多项殊荣,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节能降碳,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降碳是关键突破口。**区立足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需求,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通过优化能源消费、推动企业升级、倡导低碳生活,实现绿色效能的全方位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严控煤炭消费,优化能源结构。一是强化总量管控。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通过“三改联动”推进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削减非电力用煤规模。累计关停整合燃煤锅炉4家,构建环境管控区非无烟2号煤回收置换体系,对新建、改扩建用煤项目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从源头降低煤炭消耗强度。二是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风电项目建成投运,新增装机容量4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加快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工业、民用领域的应用,逐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完善能源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监测平台,实时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加强对煤炭消费的动态监管。通过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监察,督促企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确保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实现。

(二)推动企业转型,提升绿色竞争力。一是实施节能技改工程。引导**天然气、**水泥等重点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年均实现节能2.5%,减少碳排放三千余吨。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统筹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土地审批等前期工作。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产业间共生耦合关系,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是推广绿色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认证,引导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绿色包装,推动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企业。

(三)践行低碳生活,培育绿色新风尚。一是推广低碳交通出行。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电动化结构,结合“以旧换新”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照明灯等环保节能产品1万余辆/件。建成充电基础设施项目5个,城市出租车、公交车、网约车新能源占比分别达85.12%、100%、32.14%,有效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二是构建绿色流通体系。培育绿色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流通主体50余家,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在快递行业开展“绿色快递包装”行动,推广可降解包装材料,提前完成“十四五”相关目标任务,减少包装废弃物污染。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通过开展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方式,普及低碳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市民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污染防治,拓展绿色生态新空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区坚持问题导向,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系统推进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

(一)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守护蓝天白云。一是加强污染源管控。常态化开展烟花爆竹管控和散煤治理行动,加大对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通过综合施策,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3%以上,PM2.5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体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时分析污染成因,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与周边地区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成治污合力。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机制。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形成高压震慑态势。同时,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污染治理能力。

(二)强化水源污染管控,保障水清河晏。一是推进“五水共治”工程。统筹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1107名河湖长和41名河湖警长常态化开展巡河,及时发现和解决河道问题。实施城镇污水治理项目22个,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确保水环境安全。二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界标和警示标志,加强对保护区的监管。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建立水质预警机制,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生态修复力度,提升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推动水生态修复。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通过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三)强化土壤污染治理,筑牢生态根基。一是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按照“应纳尽纳、动态管控”原则,建立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完成1265家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121家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备案,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土壤污染风险。二是推进污染修复治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土壤污染底数。针对污染地块,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治理技术,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绿色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三是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污染者治理责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治理,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