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科技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人文素养提升
2025-06-17 09:20:01 680

 

 

“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要时期。在日前发表的《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重要文章中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提出“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等重要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涌向前,全面提升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也成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的关键一环。

人文素养历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注重人文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文和科学协同发展。光辉的人文传统,催生了以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创新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钱学森毅然放弃海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于“两弹一星”事业,“中国航天之父”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交相辉映,成为后世典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地头,在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彰显了科学家的民生关切。屠呦呦从中医古籍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卓越贡献。这些成就,无不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结晶。回溯科技发展史,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科技巨擘,往往兼具深厚的人文素养。这对于“十五五”时期科技人才培养极具启示意义。

从人才培养维度看,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人文素养与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关怀、创造力、审美力、感悟力等息息相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能力素养方面,需要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多元文化视野以及跨界创新能力;在主体思维层面,需要具备系统性、批判性、创新性、前瞻性思维;在精神品质层面,需要培育基于真、善、美的人文关怀、道德情操、社会责任及持续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跃迁,重视主体创造性,强调知识、技术、智力、文化的融合创新。

从科技向善维度看,正确的人文理念是把握科技创新双刃剑的重要法宝。“十五五”时期,我国亟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加剧的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些科技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大国博弈、市场竞争的关键场域,艰巨的科技挑战与复杂的利益诱惑交织。特别是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的到来,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利益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科技人才必须厚植人文素养、秉持人文理念、站稳人民立场,方能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抉择。

从社会发展维度看,强烈的人文关怀是激发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无论是DeepSeek在全球异军突起,还是大疆无人机的全球领先地位,这个时代给予创新者的激励,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与财富积累,更有着代代传承的科技报国情怀,以及“给岁月以文明”的使命感。可以预见,“十五五”期间,在科技强国战略和产教融合趋势下,战略科技人才将成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一批新兴的科技企业将会崛起。在此情境下,必须注重引领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弘扬人文关怀、注重普惠共享,避免出现大型科技企业通过垄断技术资源获取超额收益、普通劳动者面临失业焦虑和网络依赖的局面。因此,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形成良性循环,既要聚焦到创新驱动发展上,也要注重创新成果合理利用以及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构建。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