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是D中央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结合短期与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整体导向,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营造更大发展空间;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破解经济大省挑大梁面临的挑战;坚持效率导向,持续增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能力;坚持前瞻导向,引导经济大省主动破解全局难题。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是D中央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结合短期与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既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并提高整体区域发展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大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必然路径,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大省是经济总量、技术水平、产业层次、科技实力等诸多重要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的省份,此类地区就是我国的主要增长极地区,对全国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延续过去发展经验的重要思路,也是应对各类新风险和新挑战的必然举措。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D中央于2020年提出的重大战略,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也是增强我国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根本战略。
从总体要求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同时实现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这两大目标。显然,无论是实现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增强,还是确保国际循环的安全性和独立性,都需要经济大省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内循环看,经济大省对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扩大市场需求、破解就业难题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国际循环看,经济大省对夯实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企业基础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禀赋、发展基础与要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并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体系,是促进和稳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两个大局”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多个经济大省率先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为全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面对不断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D中央自1999年开始实施旨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尤其是D的十八大以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发展空间显著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然而,也要看到,伴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提升,我国主要增长极地区尤其是部分经济大省的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在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开始缩小。在我国尚未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情形下,通过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从而进一步拓宽区域合作发展空间,有助于为我国其他地区和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大发展动力。
D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发展质量和经济总量看,经济大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就意味着经济大省的高质量发展对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受外部发展环境冲击与内部发展阶段演变的综合影响,经济大省的发展面临较多冲击,少数经济大省的发展也遭遇困难。如在2023年经济总量前十位的省份中,仅有浙江省和山东省的经济增速进入前十;在2024年经济总量前十位的省份中,广东省、河南省、湖南省、上海市等地的经济增速均在全国后15位。此外,经济大省吸纳就业的人数也出现明显下滑,在前十位经济总量大省中,除了浙江省与四川省外,其他经济大省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相比于2017年以来的数据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我国经济大省的经济增速不仅有所放缓,其辐射带动能力也面临弱化风险。显然,经济大省发展速度的放缓并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直接的支持政策,为经济大省发展重新注入强大发展动力是稳定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与其他地区不同,经济大省既是我国经济和产业体系的核心地带,对支撑整个国家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也是对全国经济安全、产业安全、技术安全、贸易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地区,且从短期看,经济大省在全国安全和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难以被其他地区所取代,这就意味着经济大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是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点对象,也是直接受各类外部冲击的首要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应协同考虑发展和安全两大目标,立足经济大省发展需要和发展使命,直面制约经济大省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性弥补影响经济大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短板弱项,持续增强经济大省抵御各类风险冲击的能力和韧性,夯实整个国家安全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大省挑大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经济大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打头阵、担重任,立足当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形势任务,从不同层面发挥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带动支撑作用。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年应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据此推算,我国2020-2035年的年均经济增速应达到4.78%,才能顺利完成2035年全国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速的逐渐放缓是客观规律,我国2021-2024年的平均经济增速为5.3%,其中2023年与2024年经济增速分别为5.2%与5%,经济增速有放缓趋势。从2024年各省经济增速看,经济增速低于5%的省份已有9个。在这种情形下,鉴于当前我国前十位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已超过60%,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首先就是要求经济大省在稳定经济增长上挑大梁,只要经济大省平均经济增速能长期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速,我国顺利实现2035年总量翻番目标就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科技大国向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通过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与供应链中的位置,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从科技资源和产业布局看,经济大省集聚了大量的优质科技资源和先进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在发明专利数上,2024年仅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五个经济大省的专利总数就超过40.4万件,占全国专利总数的49.4%。在先进产业布局上,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2024年共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6个,占全国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的45%。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2024年前十位经济大省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33.4万家,占全国比重超过72%。可见,经济大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