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1],而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与创业。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主要围绕四大主题:就业创业服务与指导、就业创业政策与环境、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灵活就业与新兴就业形态[2]。这些主题涵盖了从政策层面到教育层面,再到就业形态的多方面内容,体现了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1.就业创业服务与指导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咨询,并提出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等方式,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2.就业创业政策与环境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分析了国家及地方层面的就业创业政策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探讨了如何优化政策环境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同时,也关注了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经济环境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3.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业教育被视为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方面研究聚焦于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提出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竞赛、建立创业孵化器等措施,激发高校学生的创业潜能和创新精神。
4.灵活就业与新兴就业形态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兴就业形态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这方面研究关注新兴就业形态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探讨如何在新兴领域中找到适合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机会。
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未来研究方向,一是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融合创新,通过跨学科研究,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和挑战[2]。二是关注新兴趋势与热点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就业形态和创业机会不断涌现。未来研究应关注这些新兴趋势和热点问题,探讨如何在新领域中找到适合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机会[7]。三是优化创业教育体系,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优化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推广全校性创业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等措施,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5]。
(二)研究方法
调研时间为2023年9月至11月。调研组面向xx省68所高校的在校即将毕业学生(含专科院校、本科院校、研究生培养院校的2024年毕业生)和xx省高校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2021年、2022年、2023年毕业生),采用“分层抽样”加“整群抽样”的方式,发放专题调研问卷,回收有效调研问卷43931份(其中在校生31047份,毕业生12856份)。(如图1、表1所示)其中,“分层抽样”加“整群抽样”,分为两个阶段,分层抽取样本。
第一个阶段,以高校类别为分层标准,把调查样本的总体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985高校,第二类为211高校,第三类为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第四类为高职高专,第五类为其他高校(各级D校、各类成人高校及科研机构等)。针对不同类别高校,抽取典型高校。
第二个阶段,以“学历状况(含在读)”和“大学专业类别”为分层标准,把调查样本的总体分为如下四大类:第一类专科大学生群体、第二类本科大学生群体、第三类硕士研究生群体、第四类博士研究生群体,针对不同“学历状况(含在读)”和“大学专业类别”,抽取典型学生群体。
同时,调研组走访了985/211及省属院校7所,大学生创业园2家,并开展座谈,参加座谈人员包括高校应届毕业生、学生创业者和留省就业毕业生、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等。
二、xx省高校学生留省就业创业的总体情况
首先,xx省高校学生留省就业人数稳步提升。“据省教育厅消息,截至2023年8月31日,我省高校毕业生自2021届以来实现留吉人数三年三连增”[8]。调研显示,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毕业生就业意愿显著增强,63.58%的本省应届毕业生愿意留在省内就业,51.19%的近三年本省毕业生已经选择留在省内就业;28.20%的外省应届毕业生愿意留在省内就业,10.77%的近三年外省毕业生已经选择留在省内就业。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2023年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率为历年最高,有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率超过80%,部分省属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率超过70%。xx省人才政策强大的磁吸效应,使大部分毕业生放弃南下的念头,决定留在xx,为xx振兴贡献力量。以长春为例,应届毕业生享受到一系列就业优惠政策,如可以领取长春市政府发放的住房补贴等人才政策。
调研了解到,xx省委省政府前瞻性布局人才强省战略,先后出台了《xx省关于进一步加强D管人才工作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办法》《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等一系列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制度性成果。xx省各大高校响应省委省政府的人才强省战略,从各自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留省就业创业政策举措。xx省各地市州也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应制定了各个地方的高校学生留省就业的招才引智政策。总之,xx省已经形成了从省级到市(区)县、从政府到高校、从政府到企业的全方位的高校学生留省就业政策体系。
其次,xx省整体人才吸引力有待加强。调研显示,长春作为省会城市在人才吸引方面形成虹吸效应,造成与其他地区间的显著差异,平衡长春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生集聚问题,增强xx省整体人才吸引力成为当务之急。调研数据显示,60.55%的毕业生留省就业主要集中在长春地区,其他地区除xx市(11.59%)外,留省就业毕业生比例均不足6%,白山市地区仅为1.96%。这既与省会城市的区域优势有关,也反映出xx省其他地区人才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三、xx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微观的家庭观念因素方面
微观的家庭观念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故土情结和家庭因素、就业观念、就业意向等方面,下面分别展开相关问题的论述。
1.故土情结和家庭因素制约毕业生就业选择
留省就业故土情结仍旧稳固。通过调研问卷分析及走访座谈发现,选择留省就业的高校学生目前大多数为本省生源,具有故土情结的心理特点。相对本省生源,外省生源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大多数同样受故土情结心理因素影响选择回省就业。调研显示,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和省外就业的动机虽有差异,但故土情结和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有显著影响。如,61.33%的毕业生选择留省就业主要因为家乡在xx省,还有50.47%的毕业生选择留省就业是受父母或亲人影响。而选择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6.97%是因为“要回到家乡”。大部分省外毕业生表示,xx省地理位置偏远、离家较远,难以同时维护亲友关系和构建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回到家乡或家乡周边地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2.外省就业毕业生较关注薪资、福利待遇和就业地人均消费水平的高低
在高校学生选择去其他省份就业的原因中,“其他省份工作薪资和福利待遇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调研显示,这个因素的综合得分高达4.06分,表明许多毕业生都认为在其他省份能够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其他省份个人发展前景好,有良好的人才政策”也是高校学生选择去其他省份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因素的得分达到了2.93分,说明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在其他省份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前景,并且能够享受到更优惠的人才政策。
薪资水平不高成为限制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的主要短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薪酬作为岗位选择的重要条件。调查数据显示,以薪资高低为依据选择就业地点的毕业生占80.46%。从在xx省就业毕业生的收入情况看,月收入在3001元到4000元之间人数占36.21%;27.34%的毕业生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有19.07%的毕业生月收入在4001元到5000元之间。综合起来看,82.62%的留省就业毕业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在线下座谈时发现,当其他诸如政策扶持、企业招聘需求、薪资待遇等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的因素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就业地的人均消费水平,即生活成本的高低,就成为了高校学生选择就业地的决定性因素。
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在某一地区生活所需支付的成本。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初入社会面临着维持日常生活、租房、交通等各方面的开销,因此生活成本的高低成为了他们选择就业地的重要考虑因素。有学生表示,对于生源地是xx省的学生而言,即使外地提供额外的2000元薪资,他们仍倾向于选择本地而非外地,因为外地的住房和其他生活成本将抵消掉这2000元的优势。
薪资水平不达预期,对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带来不小冲击。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已留省就业的学生感受到生活质量下降,自身价值贬值,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同程度受到挫伤,对在校学生留省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毕业生留省就业服务工作针对性不强,服务工作存在短板。调查数据显示,78.31%的高校学生认为留省就业最需要得到的帮扶是“更多合适的留省就业岗位”,62.67%的高校学生认为留省就业最需要得到的帮扶是“各相关部门及高校组织的招聘会活动”,44.04%的高校学生认为留省就业最需要得到的帮扶是“校园公共就业服务”。应满足毕业生留省就业现实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留省就业热情,努力提高留省就业率。
3.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就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
影响高校学生留省就业的不利因素是多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61.39%的高校学生就业认知模糊,6.43%的毕业生对就业方向感到茫然,成为就业“慢热型”学生,而且这个群体有逐年扩大之势。
未就业学生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职业规划常识贫乏,多数毕业生从未对职业发展做过系统规划,自我评估和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迷茫,就业意愿持续走低,稳就业(45.54%)、缓就业(53.1%)和懒就业(1.35%)趋势明显。
近三年,考公考研及专升本成为了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甚至出现“二战”“三战”的情况。受社会整体大环境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诉求也在相应地发生着改变,成功上岸已是大多数毕业生的主要目标。学历提升、稳固就业的诉求导致毕业生放慢就业的脚步,甚至暂缓就业。调查数据显示,67.97%的学生选择毕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求稳心态已成为求职的主导因素。在就业意向中,39.61%的学生选择升学,35.44%的学生选择考公,还有6.43%的学生短期内无就业打算,慢就业、懒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且趋势逐渐加剧。
70.36%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本领低、经验不足、实操能力差,对就业产生畏惧心态或焦虑感(26.41%),就业信心不足,希望获得更多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