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困境所在及实践探索报告
2025-04-15 09:30:01 679

 

 

一、引言

202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举全D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此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响应政策号召,因地制宜出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案,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深化农业建设理念,着力拓宽农业建设思维。农业农村现代化涵盖内容丰富,展现农村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提高农业产业地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国人口庞大、幅员辽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受地形地貌、国家体制、农业生产经验影响,目前仍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尚未全面具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条件。本文强调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深耕乡村基层,发散创新思维,探索如何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联领域众多、内涵丰富,赓续思想层面、历史层面的生成逻辑精神,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所在,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带来新赛道。我国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简单复制西方已有经验,亟须挖掘内生动力,基于国情特征和三农问题处理经验,考虑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差异,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可分别从产业振兴、要素支撑、均衡发展等方向出发,寻求实践探索路径,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效推进,进而如期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1.马克思列宁思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

马克思结合全球主要国家长期发展中的城乡关系、农村建设,肯定农民和农业的重要地位,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石。马克思提出的农业农村思想,主要涵盖两大内容:一是农民经济地位与农业经济作用。马克思强调农业具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率提升可让更多民众参与非农产业发展。二是农业现代化路径。马克思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列宁参照俄国实际,深化马克思农业农村思想,提出土地国有化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同时认为农业合作社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发展,要着力落实集约化、机械化,助力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乡村建设新格局。另外,技术进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市场化可保障资源配置效果,有助于农产品商业流通,让农民逐步转移至非农产业,促进农村现代化。

2.中国共产D人长期以来注重农业农村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等中国共产D人结合国情,指出我国农业农村问题的核心为农民问题,注重发动农民、教育农民,对广大农民进行动员,推动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形成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设想,契合国情实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导向。改革开放之后,等深入分析农业农村发展趋向,提出两个飞跃,即首先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随后强化现代化意识,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等对分别从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科教融入、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等积极应对农业农村问题,强调城乡统筹,注重拉近城乡差距,保障新农村建设耦合配套。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导向。长期以来,指出需在思想层面注重农业农村发展,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保障制度,创新领导机制,加速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三农问题,涵盖农业农村领域众多内容,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同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论述,为后阶段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导向,让全国各界锚定目标、熔铸信念,保持建设韧性,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1.学习借鉴农业现代化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参照苏联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1954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现代化的农业,此后现代农业的概念得到普及,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方向之一。此时期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完善农业发展机制,投入资源改善生产条件。虽然农村现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稳步推进,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但未成为一项战略目标。

2.自主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时期(1978—2012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此后我国开始结合国情特征,自主探索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如1982年之后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放生产力,致力于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活力,思考如何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二十一世纪前后,粮食产量有所下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缓慢,仅为城镇居民的五成,三农问题严重。2004年至2012年期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城乡统筹问题,陆续颁布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在201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农村现代化之路。但总体而言,农村现代化进程显著逊于农业现代化。

3.自信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时期(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从国家高度出发,以大历史观为切入点,展现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将粮食安全”“精准扶贫脱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作为关键词,积极应对新时期三农问题,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增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信心。十九大首次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整体阐述,激发各界关注度。二十大进一步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部署,指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抬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地位,锚定农业强国目标,在21世纪中叶时期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所在

(一)产业振兴困境:农业竞争力弱,农村产业融合效果差

1.农业竞争力偏弱。首先,农业弱质性明显。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所占比重仅为7.3%左右,远低于其他产业。耕地面积恢复慢、耕地质量退化,造成农业发展阻力。从国际市场竞争来看,受成本持续提升、质量标准差距等影响,社会资本农业投资信心不足,投资针对性欠缺,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传统农业投资收益比低、项目收益晚,社会影响有所式微,致使农业弱质性现状改善困难。其次,农产品育种科研创新水平低。当前农村产业大多属于简单种养殖业,业态单一、管理粗放,产品普遍为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非常少。涉农高校、农科院、农业企业等农产品育种科研创新投入低、进展慢,项目成果转化困难,试点经验积累少。农业领域前沿科技应用范围小,育种创新未获得足够重视,广种薄收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

2.农村产业融合效果欠佳。首先,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离不开资源统筹、整合,这一过程关联众多,牵扯多方利益,整体协调存在难度。不同产业主体投入的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管理要素等较难定量评估价值,引发利益分配争议。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欠缺,权益维护困难,产业融合增值享受少,造成农民参与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持续推进。其次,市场需求导向不力。农业产业融合方向多,产品市场需求波动大,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农业产业链前端环节信息收集少,终端消费者群体偏好获悉慢,难以快速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农业产业周期偏长,业务调整效率低,市场适应能力弱,弱化需求导向作用,掣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此外,基层扶持政策不多。2024年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顶层设计强调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性,由上至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目前基层扶持政策较少,扶持针对性不足,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用地优惠等政策宽泛,未因地制宜推出扶持方案,造成产业融合项目虚置。

(二)要素支撑困境:人才支撑欠缺,乡村振兴要素优化难

1.人才要素支撑欠缺。首先,高学历人才比重过小。受城乡发展差异,农村公共服务质量较差,不仅较难吸引外来高学历人才驻村建设,本土高学历人才也倾向城市工作、生活。空心村现象越发明显,农业农村建设人员大多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人才占比仅为1.2%。受此影响,新技术、新工具、新业态在农村中普及慢,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理念推广受阻,干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其次,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基层政府农业人才安排不合理,岗位配置失之偏颇,一些农业专业出身、敢创新、懂政策的人才未被重视,才能施展平台不足。农村就业、创业环境较差,驻村人才编制比例低、待遇不高、晋升渠道单一,产业职业倦怠情绪,农业农村现代化参与热情下降。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