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1:2024年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又点出国家医药集采的目的意义。其中有,坚持以量取换价的相关描述,探索建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确保用药安全。
材料2:2018年,伴随“4+7”拉开大幕,药品提质降价成为主旋律。根据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成功开展五批,共覆盖218种药品,平均降价54%,中选药品价格从国际价格的2-3倍以上下降到与之相当的水平。数据显示,集采改革以来截至2021年9月,累计节约费用约2500亿元。
问题1:因药品集采导致价格降低,市民担心质量无法保障。为缓解居民对集采价格低的焦虑,现将召开医保集采利民座谈会,请列出座谈会的重点。(20分,250字左右)
一是国家集采政策。介绍国家集采政策的初衷和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法规依据。从政策层面介绍集采工作是国家支持的、有法规保障的。
二是审核监督机制。介绍集采政策执行中的审核监督机制情况。包括集采谈判、价格约束、药品质量监管和后续跟踪等。
三是集采药品效果。介绍近年来集采药品对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集采药品使用者效果情况等。
四是完善保障措施。为进一步减轻群众的疑虑,下一步对集采药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措施,消除群众的疑虑,增强群众的信心。
问题2:就材料二中划线句进行逻辑分析,并阐述其谬误。(15分,400字左右)
记者言论本身错误的。100克鸡蛋能和100克黄金做对比吗?不是同一类产品,简单地做对比,本身就不合乎逻辑。
在我们的印象中,单位药品比较贵,那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药品生产后经过多个环节,受中间灰色地带的阻隔,到了群众手中的价格是虚高的,已经远超其真正的价格。谁能说药品生产的价格就比矿泉水生产的价格高呢?
该言论谬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逻辑不成立。药水和矿泉水不是同类产品,所处的政策背景不一样,没有可比性。二是形而上学,刻舟求剑。只看现象不看原因。药水之所以变便宜,是因为国家的带量集采,减去了中间环节的水分。如果没有集采,肯定不是现在的价格。三是割裂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认为便宜的东西就不是高品质的东西。过于绝对地认为价格高就价值高,价格低就价值低。商品价格一方面受价值的基础影响,但更多还受制于流通环节、政策环节等多种因素,简单以价格去论价值,不可取,也不科学。
第二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1:某些市场显示商品5元3元1元,该食品店售卖的雪花酥,标签上的价格是以50克为计量单位,但未在显著位置标明,且与按斤算的商品无明显区分,导致消费者误以为一块雪花酥卖5元钱,购买5块雪花酥后扫码付款时才发现竟需支付681元。
市监局调查的通报认为:明码标价,计量器具符合要求。但5g,一斤,一千克等价标字太小,与商品较远,店员未告知消费者价格及物品价值。未告知知情权。
材料2:2024年春季,原告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被告售卖虫草酒,之后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其购买了10盒虫草酒,微信付款14600元。原告收货后,以被告销售未标注生产厂家、生产标准以及生产日期的食品且含有非食品原料冬虫夏草、属于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为由,将被告诉至西乡塘区法院,请
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退还购物款14600元、赔偿十倍价款146000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判决书:被告退14600元货款,原告退还货物,不能退相应货物则抵扣相应货款。还需要赔偿14600元。
问题1:商家如何做到合理合法标价?(10分,250字左右)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