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1:“河北净菜”进京是河北省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保障北京市场供应、促进“河北净菜”产业发展、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河北净菜”进京,打响“河北净菜”品牌,省商务厅注册了“河北净菜”商标,这是全国第一个省域净菜公共品牌。
材料2:省农业农村系统做法和河北净菜3个好。
材料3:作为京津冀“菜篮子”重要基地,衡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果蔬资源和生产优势。除了丰富的果蔬资源之外,衡水位于京津石雄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有利于快速将新鲜净菜运送至京津冀市场。在净菜加工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企业、加工体系和完善的物流体系,建立了直达北京高校、部委、社区等仓储物流统配中心,正在天津、石家庄、雄安等地构建直达消费端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同时,衡水市对“河北净菜”进京给予政策支持和品牌支撑,授权使用“河北净菜”商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高品质果蔬示范区建设。
材料4:石家庄情况和面临问题。
问题:河北净菜为什么能成为北京好菜,请总结经验做法,800字,20分。
近年来,河北净菜成功走进北京市场,丰富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河北农民的“钱袋子”,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一、严格源头把控,保障蔬菜供应河北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联合项目组。借此引入京研迷你2号黄瓜、中甘21甘蓝等优质品种,并依据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在实验基地开展品种适应性培育,筛选出适宜品种后向农户推广。在种植基地管理上,大力推行绿色农业。通过提供补贴与技术支持,鼓励农户使用蚯蚓粪、绿肥等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利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确保蔬菜安全无污染,为净菜生产提供优质原料。
二、提升净菜品质,契合高端需求净菜企业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加工流程。清洗环节采用高压喷淋与超声波结合技术,高效去除杂质与农药残留;消毒选用食品级二氧化氯消毒剂,保证效果且无二次污染;切配按标准化规格,满足客户多样需求;打包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保障运输销售中的新鲜卫生。全程在4℃-8℃低温环境下进行,抑制微生物滋生与蔬菜呼吸,延长保鲜时间。企业还引入先进设备,如自动化洗菜机每小时能处理大量蔬菜,精准切菜机按设定规格快速切割,提升加工效率与净菜品质。
三、优化物流配送,确保新鲜送达京冀合力开通净菜进京直通车,整合物流资源,规划专属冷链运输路线,严格控温,确保蔬菜采摘后24小时内上桌。北京相关部门为运输车辆配给“京籍”通行证,开辟办证绿色通道,将办理时间缩至1个工作日内。同时,协调市内批发市场、商超等设置专门停靠点,方便车辆装卸,保障运输高效畅通。
四、畅通销售渠道,实现直采直供河北净菜企业主动对接北京的批发市场、永辉与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眉州东坡等餐饮企业,以及社区、机关食堂。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采购成本降低约20%-30%。开展订单式销售,依据客户需求精准安排种植、加工与配送,既降低库存风险,又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二题:公文写作题
材料: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东西长约4480km,南北宽560~1460km,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旗、市、区),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撑起了祖国的“半壁江山”。“三北”防护林工程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为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构建稳定持续、保障到位、渠道多元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5月14日印发了《关于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
介绍了三北精神及成效、的相关要求。
河北三北防护林的意见、三个责任区域的表格。
问题1:写一篇个河北三防工程的宣介稿,1000字左右,25分。
河北内环京津、外沿渤海,是京津重要生态屏障。面对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挑战,河北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落实D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护林、防沙、治沙”为核心,构建全域联动的三防工程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并行的新路径。截至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6%,沙化土地治理率达85%,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科技赋能,守护绿色长城。依托北斗卫星、无人机巡查和物联网传感器,河北省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林草资源监测平台,实时监控森林火险、病虫害及非法采伐行为。在燕山、太行山重点区域实施退化林修复工程,推广混交林种植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通过补植乡土树种,林木蓄积量增长15%,水源涵养能力提升20%,成为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支撑。
立体防控,锁住黄龙北侵。在坝上地区推广草方格沙障技术,通过麦草、秸秆等材料固定流动沙丘,配合柠条、沙棘等耐旱植物种植,形成“以固促绿”的防护体系。张家口康保县通过网格化固沙,沙尘天气年均减少15天,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65%。与内蒙古、山西等邻省建立“京津冀-蒙晋”沙尘联防联控机制,共享气象数据与治理经验。2023年跨省沙尘协同治理项目中,联合封育沙化土地200万亩,有效遏制沙尘南下趋势。
创新驱动,激活生态经济。在邢台、邯郸等沙化严重区域,发展光伏治沙产业,建设“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生态电站。沧州海兴县光伏园区年均发电量达2亿千瓦时,板下种植苜蓿、药材等作物,土地利用率提升70%,成为全国沙区产业转型样板。联合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培育抗逆性强的本土植物。冀北沙区推广“樟子松+沙打旺”混交模式,植被存活率从50%提升至9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长0.3%。
机制创新,凝聚工作合力。出台《河北省防沙治沙条例》,明确土地沙化责任追究机制,将生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2025年全省生态补偿资金投入超50亿元,激励重点区域持续治理。文化赋能,打造生态名片挖掘塞罕坝精神,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和沙漠公园。承德围场依托“塞罕坝机械林场”品牌,开发生态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实现“沙地变景区、资源变资本”的跨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