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主观题)
2025-03-22 09:00:02 678

2024年3月23日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主观题)

 

一、给定材料

 

材料一

 

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一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长江中的大熊猫”。它在近现代先后有过“中国江豚”“白旗海豚”“白鳍豚”“白鱀豚”等多种称谓,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得名过程。

 

1914年,美国野外博物学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伊在我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头罕见的水生哺乳动物的标本,将其带回美国。时任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会长兼学者的加勒特·米勒对其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进行研究,于1918年发表论文《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确认其为一种独特的新物种,并定下了拉丁语学名“Lipotesvexillifer”和英文名“Chineseriverdolphin”(直译为“中国江豚”)。英文名“Chineseriverdolphin”在各类出版物上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在被《自然》杂志引用后更是深入人心。

 

查尔斯·麦考利·霍伊曾根据当地渔民的称谓把该物种误作“白旗”,提出“白旗海豚”的名称并传到了西方,故西方人也称其为“白旗”。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脊椎动物名称》中将它称作“白鳍豚”,这是很多出版物沿用这一称谓的由来。实际上该物种腹面纯白,它的背鳍、尾鳍及鳍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鳍豚之名易对鳍色产生误解。

 

1974年,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教研组在著名动物学家周开亚带领下,在长江中下游对这一珍贵物种进行了调查,并就名称问题请教了著名训诂学家徐复教授。徐复教授想到《尔雅》有《释鱼》篇,在晋代学者郭璞的《尔雅注疏》中找到了该物种的详细记述:“鱀,属也。体似鲟,尾如鯻鱼。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中,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古籍中的?系指海豚类,鱮鱼为江豚,膏指体脂,江指长江。这一记载表明,最先发现这种鱼的不是近现代的外国人,而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调查,“白鱀”的名称在我国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为广大渔民所习用。据此,周开亚教授在《动物学报》期刊上撰文提出,所谓的“白鳍豚”古称为“鱀”,根据历史记载和群众普遍的称呼习惯,应将中文名改为“白鱀豚”。其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式将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定为“白鱀豚”。西方学界开始重视我国的文献研究成果,以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优先定名原则,其正式英文名被改为“Baiji”(白鱀)。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年版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版中,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均规定为“白鱀豚”。

 

材料二

 

开洋扒蒲菜,这道菜你听说过吗?它选用春末夏初的嫩蒲菜,配合金钩虾米和鲜鸡汤一起烹制,色香味俱全,令人口舌生津。在淮扬地区以蒲笋作菜,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西汉枚乘《七发》就有记载:“物牛之腴,菜以笋。”据说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镇守淮安时,曾以蒲菜代食,所以民间又称其为“抗金菜”。吃着这样的美食,听着这样的故事,在齿颊留香的同时你是否又有一种别样的心动呢?

 

2023年7月,一部令人食指大动、心驰神往的“最好吃的书”——《中国淮扬菜志》横空出世了!这部书汇集了众多像开洋扒蒲菜一样令人心动的淮扬美食,全书66万余字,一函五册,分别为沿革、名菜、名点、宴厨店、拾遗,追根溯源、广征博采,全面系统地记述扬菜的历史与现状,反映扬菜的发展历程、菜系特点和美食文化。该书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历时五年组织编纂而成。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的代表风味,淮扬菜历史久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至美”之称。读《中国淮扬菜志》,读者可以读出一个“舌尖上的江苏”,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琳琅满目的食谱、一部关于扬菜的权威信史,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好季节,它甚至成为众多旅游达人、美食爱好者的攻略指南。以下是部分网友关于这部书的留言。

 

网友A:书上说淮扬菜是“文人菜”,这次我终于过足了文人的“嘴瘾”。

 

网友B:吃淮扬菜,还得去扬州!听说京葱八宝葫芦鸭称得上是扬州宴的“镇店之宝”,周末我一定要去尝一尝。

 

网友C:汪曾祺笔下的四方食事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精、细、美、巧、雅、文的“汪曾祺家宴”,令人神往,无限期待。

 

网友D:三天两夜的扬州旅行,趣园、园、花园茶楼、东关街……大快朵颐,《中国淮扬菜志》诚我欺也!

 

网友E: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为他事顾,只为美食求。

 

................

 

材料三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的肉体被反动派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

 

你们的大哥砚芬在“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D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中,有这样一封家书——雨花英烈史砚芬烈士临刑前写给弟弟妹妹的一封信,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封诀别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D人为信仰而奋斗、为中国未来而牺牲的坚定信念,瞬间将观众带入那段血染岁月。

 

“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D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由江苏及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部门联合举办,汇集了长三角三省一市70余家档案及文博部门珍藏的160余名D员、5个优秀群体的210余件家书、日记等手迹档案和2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该展览通过一封封家书、一张张照片、一页页日记,既充分展现了各个时期中国共产D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图景,又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D人将对家人的情感升华为对人民、国家的大爱担当,把家庭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的家国情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