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如何双向赋能
2025-03-13 09:30:02 681

 

 

2024年11月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求“加强D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为基层赋能和减负”。这不仅为社会工作服务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特色基层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呈现出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在我国存在不同的目标要求和运行体系。“基层治理”一般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民等多方参与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是在D组织的领导下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专业服务,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福祉和社会功能。其核心在于服务、赋能和促进社会公正,关键在于要学会运用专业服务方法来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因此,两者在工作内容方面,“基层治理”主要是在D组织领导下以协同合作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事项,而“社会工作”则更关注社会领域的事务,尤其是个体和家庭的福祉。两者虽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在组织方式方面,“基层治理”通常是在D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参与的方式实现;而“社会工作”则更注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式方法提供服务。

在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中,社会工作常被视为补充性服务,其功能多着眼于解决个体或家庭的微观问题。然而,在新时代社会治理框架下,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二者不再是简单的“服务嵌入”或“工具辅助”,而是逐步演化为“系统融合”与“价值共创”的新型关系。对此,我们可以分别从“社会工作”和“基层治理”两个不同方面的实践来看待新时代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双向赋能。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来看,与传统社会工作不同的是,新时代的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和家庭的福祉,还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整体目标,从而在宏观政策与微观需求之间构建起稳定的桥梁。因此,其基本内涵可以解读为既包括在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工作,也包括为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前者强调社会工作参与并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发挥作用。而后者则强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支持力量,目标是通过专业服务改善基层治理的效果,带有更明确的辅助或促进属性。

从基层治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新时代的社会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嵌入和运用,也不能理解为只是专门辅助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而应该把基层治理本身视为一种全面系统解决基层社会问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工作。显然,这里的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社会工作,它可以理解为作为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和协同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前者强调社会工作已经内嵌到基层治理体系中,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本身就具有基层治理的功能。后者则强调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是两种独立的体系和角色,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双向赋能一般是通过互动实现资源、能力与影响力的共享与提升,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社会工作赋能基层治理来看,其主要体现在理念、技术、功能和结构等多个层面。而从基层治理赋能社会工作来看,基层治理也能增强社会工作的在地性联结,可以通过居民互动与部门联动融入现实生活场景,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行动逻辑既提升服务成效,也增强治理效能。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