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打结收官,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这三个字意味深长,既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替、接续推进意义上的新征程,也是我D奋进下一个百年的新征程,还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视角看,瞄着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愿景发起冲锋的新征程。翻开D百年征程的历史厚卷,打开建D百年的精神谱系,追寻我们D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名字、有一段历史、有一种精神、有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彪炳史册,始终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和精神的光芒,那就是人间的奇迹、人类的史诗——“长征”。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重温那段苦难辉煌,重沐那缕信仰之光,重悟伟大长征精神。为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学习解读、深刻感悟这段历史,我主要围绕回望探寻长征是什么、守望卓绝长征学什么、展望新的长征做什么?三个篇章与大家做个学习交流,也就是着重阐述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精神要义,巨大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以期更好地铭记历史、昭示未来,汲取营养、积蓄力量,砥砺奋进、赓续前行。
拨回岁月的时钟,溯回长征的起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D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对我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博古、李德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导致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D带领红军毅然决然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途,途径两万五千里,历时742天,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用无数英烈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共产D人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绘就了史无前例的英雄史诗。这里,我主要用5个“伟大远征”作以阐述:
是一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远征。“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开国上将肖华在长征中创作的《长征组歌》其中的《过雪山草地》。从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中,很容易把我们带到那段战天斗地志不改、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历史图景。1935年6月,红军开始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数月行军的人困马乏,突然进入冰雪风暴的恶劣环境,有许多年轻的生命以雪山为怀,长眠于此。其中,有一位小战士牺牲前,用冻得僵硬的双手,掏出自己的D证,紧紧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握住,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将它高高地举起,直指正北的方向。一切是那么安静,一切又是那么朦胧,只有那只紧握D证的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高耸的路标,笔直地指向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还有一位名叫小兰的小姑娘,在跟随部队过桥途中,因照看伤员不慎将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小姑娘不仅没有告诉战友,而是偷偷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趁着大家不注意时,才咀嚼野菜充饥。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为了不拖累战友,甘愿忍饥挨饿、尝遍人间疾苦。等等,长征路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是什么让他们至死不渝、前赴后继,是什么让他们信念如磐、风雨无阻,是什么让他们向死而行、挽危既倒,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不难体悟到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也就是指出的: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D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D人信念的胜利。
是一次生死攸关大转折的伟大远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用三个“危急关头”准确描述了长征的背景,即:中国共产D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正如著名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菲利普
是一次传播真理唤民众的伟大远征。193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陕北瓦窑堡会议上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为什么毛主席会这样评价长征?因为长征向全世界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向十四个省两亿多民众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同时也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走过的大地上,静待着它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当时,红军所到之处,都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时任红5师师长彭雪枫在描述长征经历时写到,沿途的民众们,成群结对地站在道路两侧欢迎他们,随便喊一声:“当红军来哟!”壮年们就会跟着走,那时,每个团总要扩大百儿八十个新战士。也正因如此,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人数不但未消减,反而增加了。红军传播出去的真理,不仅让国内的民众被唤醒,连国外的友人也深受感召。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与红军长征接触18个月后,对中国红军的信仰深感不可思议,他在回忆录中这样描写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本来是来中国传播信仰的,回国后却成为第一个向世界宣传中国红军的外国人士。
是一次浴火重生开新局的伟大远征。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各路红军出发时,总人数超过二十万,沿途补充的兵力约有四万多,最后到达陕甘地区的只有不到六万人。其中,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人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不到八千人。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同志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红军伤亡惨重、几近覆灭,为什么我们还说长征是一场浴火重生呢?因为在长征中,D虽然遭受严重挫折,但却更加坚强、更加正确了;红军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却更加统一、更加不可战胜了。长征开始前,中国共产D已走过了13年历程,但作为一个年轻的D,却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领导核心。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D内长达4年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在D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D,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于生死攸关的危险境遇。关于遵义会议,在D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这样一番评价:“我D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同志在中央和全D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D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正是长征的斗争和磨难,为中国共产D的成熟提供了历史机遇,使D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形成了自己的领导核心。正如曾重走长征路的著名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的那样:“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
是一次人间罕见秉史册的伟大远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这是毛主席曾讲过的一段话,他将长征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瀚文明史中去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需要说明的是,毛主席讲的只是中央红军,而现在我们讲长征,是包括红军三大主力在内的。据统计,红军各路部队的长征,共历时两年时间,行程六万五千余里,纵横十四个省。经过了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人类-000年》一书对此评价道:“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进入了社会主义。震撼了亚洲和拉丁美洲,他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看到了农民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帝国主义统治。”后来,也有外国友人把长征比作《圣经》中古犹太人出埃及,比作汉尼拔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比作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比作希腊远征波斯后的色诺芬大撤退。但比较来比较去,他们认为这些人类的远征都不能与中国长征相提并论。埃德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六百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四十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就有二十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回顾百年D史,探寻革命成功的基因密码,正是由于中国共产D人不畏生死、舍生取义凝炼出的革命斗争精神,以此汇聚起磅礴的力量、铺就了成功的道路。在我们D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谱系中,长征精神尤为突出和重要,挽救了D和军队的生死存亡,走出了通向革命胜利的方向和道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我们守望长征,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剖析本源、客观真实地探寻本真,从这部人类史诗中深汲养分、厚积力量。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