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材料汇编(16篇)
2025-02-25 08:40:03 680

 

 

 

 

高等教育系统正在深入贯彻落实D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努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而且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筋骨。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龙头地位的战略支点。分类推进的关键不在分类,而在推进。我国高校的类型层次结构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办学。要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既要有“全能选手”,也要有“单项冠军”。要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根基,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需求与时俱进,学科专业不能一成不变。学科是过去的领域,领域是未来的学科,专业是过去的岗位,岗位是未来的专业。要构建符合各自校情、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强化学科专业高点,培育学科专业重点,扶持学科专业增长点。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都会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教育。当下,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要有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主动向新转变,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双向赋能中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学校积极汇聚教育、产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开展了以打破教与学、学与用边界为重点的未来学习中心平台建设,构建了纵向学段贯通、横向专业打通、内外资源融通的智慧教育应用矩阵,形成了与传统教与学模式互补互促的教育数字化生态。这些向新转变的改革举措,不仅为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传授与学习提供了实践新选择,也为智能技术促进教育质量与公平给出了新方案。当前,智能技术正在为教育向新转变按下“快进键”。推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牢系统观念,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真好用真管用的应用开发上下功夫,又要坚持学用结合,在真场景真实践的数字环境上谋创新,还要坚持资源互通,在真联合真共赢的协同发展上聚力量。北京邮电大学愿与各方深入交流合作,加快推动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努力为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强国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深化学校内部综合改革。

高水平教育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足做强做活“外”字大文章。

近年来,学校先后设立涉外法治、区域国别、国家安全等学科专业,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学校成立国际组织人才基地实验班、涉外型卓越经贸法律人才实验班等,着力造就“外语+专业”“法律+经济”“金融+信息”等复合型人才。学校注重与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与xx多个国家和地区的xxx余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高校治理现代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障。“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之路,着力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和人才高地,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不断打造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

 

 

 

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

科技创新要“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

高校原有学科体系要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打破传统壁垒,增强交叉融合,改变原有科研范式,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科技创新要以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为主体。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创新策源地,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青年人才。

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能力是保障。只有三者兼顾,才能敏锐捕捉前沿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培养拔尖人才,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面向当前和未来需要,高校需要培养具有领先思考能力、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急需从事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关键产品研发的拔尖人才。

为此,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强创造能力,在实习实训中提升实践能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突破口,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xx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传承弘扬xx精神,坚持从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xx、跳出交大看xx,协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用,坚持“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回答好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等问题,努力把高校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xx大学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深入实施“xxxx”工程,推动“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xxxx”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努力打造创新引擎,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探索中不断激发“双一流”建设新动能。

 

 

 

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必须扎实推动科教融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程。新时代新征程上,xx大学将以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为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教育与科研的互促共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而砥砺奋进。

学校将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高水平建设生态学世界一流学科,全链条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充分发挥师资和科研力量,借助xx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提升高原农牧产业水平,高标准服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围绕“源—网—荷—储”全链条创新和多场景应用,着眼高比例清洁能源发展和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有效集聚“xx”卫星、天文联合中心、国家超算(无锡)中心xx大学分中心等资源要素,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推动“AI+”交叉研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利用xx省高等研究院、xx大学部省合建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等平台,立足高原资源禀赋,高质量推进xx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赋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打开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新体系。高校综合改革要紧紧围绕为D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育人机制。

突出科研管理这个重点环节,构建有组织科研新机制。要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的有效形式,加快贡献导向的科研大平台建设,在激发科研机构活力、创新科研手段方式等方面着力深化改革,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突出对外开放这个重要方式,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优化全球合作布局;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构建国际学术协同体系;汇聚国际学术人才,提升办学能力。

要坚持D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确保办学的正确方向;强化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下大力气建强院系级D组织;强化全面从严治D,以治D从严促进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

 

 

 

近年来,xx大学坚持“科学组织的治校理教”,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围绕以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是聚焦价值塑造,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让思政教育鲜活起来,提升吸引力与感召力。二是聚焦知识养成,推进培养体系数字化,推动教学“场景”向教育“生态”转变。牵头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开展智慧教育理念、技术、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智慧教育行业新生态。三是聚焦创新创造,推进实践教育数字化。打造学科交叉、任务牵引、场景驱动的“智创空间”,打造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四是聚焦治理高效,推进支撑保障数字化。推进教育教学和治理模式数字化改革,深化拓展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融通,让治理体系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提升支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硬能力和软实力。

 


 

 

北京科技大学紧跟国家战略、紧扣区域发展、紧贴行业需求,构建起以“四梁八柱”为支撑的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学校通过搭建“四梁八柱”,画好“钢铁思政”同心圆。第一,筑牢课程主渠道,打造思政课程的名片,构建“三个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第二,夯实日常主阵地,打造近、小、实、亲的品牌育人项目,实施x个系列“钢铁文化”展示工程。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